浙江在线6月25日讯“黄医生,我是从玉环赶过来的,这胃病一直看不好,村里人都说来找你就行。”一位中年妇女走进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黄小民医生的诊室,眼里话里满是期盼。
黄小民医生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几百公里外的海岛渔村里的村民们,怎么会如此熟悉杭州的一位医生?
信任背后,藏着一份持续了30年的医患情谊。
医生是需要用心去做的
30年前,玉环市中医院刚成立不久,黄小民接到任务去帮扶一个月。“那时候的交通与现在比简直天壤之别,从杭州坐长途客车过去得颠簸十六七个小时。”海岛上的渔民为了生计长时间漂在海上,胃病、胆道病、关节病等高发,可常常因为缺医少药而一拖再拖。
有一位老渔民因患胆囊结石做了胆囊摘除手术多年,后来复发得了胆总管结石,当地的医生处理不了,黄小民看了之后表示,可以通过胃镜将胆总管结石取出。要知道,这样的微创手术在当年很少有医院能开展,而省中医院是全省最早开展该手术的医院。
老渔民在杭州的手术很成功,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老老少少也因此记住了省中医院。之后,包括黄小民在内的一批又一批省中医院医护不定期到玉环市中医院坐诊、手术、查房,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大家遇到疑难杂症,就会第一时间想到省中医院。
“医患感情不是一两天建立的。站在病人的立场上,为他们多想想。医生是需要用心去做的。”黄小民说,这是刚进省中医院时,他从老一辈医者身上看到的。
他清楚记得,1979年,已83岁高龄的魏长春仍在医院坐诊,慕名来求医的病人常常把门诊时间一拖再拖,学生们怕他累倒,劝他中间喝点水吃点东西休息会儿,老人家总是拒绝,说要先把病人看完。
令他印象深刻的事还有,有一种病叫“阿米巴痢疾”,需要在新鲜的粪便里找到原虫,用上特效药病人就很快能恢复,可要是送检的时间耽搁了,阳性率就会大大下降,当时的内科主任楼彦衡就对医生们要求:“把样本热乎乎的捧到检验科去!”
黄小民说,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医者仁心本该如此,而严谨也是作为医者该有的态度。40多年来,他一直这样身体力行,并严格要求学生。
有一次,黄小民刚走进急诊室,闻到空气里浓烈的大蒜味。“是来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吗?”他凭着经验做出初判。“是有个喝药的病人,已经洗过胃,在等报告结果。”值班护士回答。当时,他就果断要求马上用药,否则错失抢救机会。最终,中毒的小伙转危为安。不久前,帅小伙结婚,送喜糖来医院,他坦言,当时是因创业遇到难关一时想不开,现在一切都在向好,幸好省中医院把他救了回来。
医患的温暖是相互的
“黄医生,我最近感觉身体不太好,但想在家调养,你看我该吃点什么药。”认识20多年了,诸奶奶早已习惯身体不舒服找省中医院的黄医生。
可黄小民接到电话时,不禁心头一紧。老太太已经87岁高龄,患糖尿病、高血压多年,还一直照顾患慢阻肺的老伴,现在老伴走了,原本就不太好的身体因伤心更加不好。他凭着对老人身体状况的了解,快速开出药方,但紧接着又劝道:“还是到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吧。”
家里人都说诸奶奶很固执,可黄医生说的话她基本能听进去。第二天,她就拎着包来住院了,因为对这里她很熟悉。
“老头子还在时,一年来住两次是起码的,急诊科、呼吸科……很多科室我们都住过,这里的医生和护士都跟黄医生一样,对我们像家人,甚至有时比子女还贴心。”诸奶奶说。
爷爷每次发病了要住院,只要提前给黄医生打电话,他都会做好准备。而在一次次的住院陪护中,她还观察到省中医院医生们的一些暖心小细节,比如,医生来查房,都会把自己的手搓热再接触病人,听诊器也都会先放在手心里捂热再给病人做检查。
爷爷病情严重时,住在监护室里,家人每天只有半小时可探视,就全靠医生和护士们照顾了。因为长时间卧床,爷爷的排便是个大问题。有时几天不拉,肚子胀得鼓起来,护士们就帮他抠出来,有时又拉得一塌糊涂,一天好几次,又是护士们帮他又洗又换,要做到掀开被子没有味道为止。
省中医院医护们的好,两位老人都记在心里。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来时,防疫物资紧张,诸奶奶为抗疫医生担忧,特意跑去超市抢购口罩送来医院。听说老底子有一款祛瘟避疫的药很有用,但现在已没有厂家生产,她就拿着药方自掏腰包数万元去定制了两大箱送给医护们。
“虽然她送来的口罩达不到医用的标准,也不知道那个定制药有没有用,但对我们来说,她的心意最珍贵,说什么也不能辜负。我当时匆忙应召去武汉,随身就带了个小小的行李箱,特地装了两小盒她定制的药。”黄小民说,他带去的不仅是药,还是一份温暖,更是一份责任,时刻鞭策着他,要竭尽全力守护患者的安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