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行走历史现场 还原“路上”故事
2021年06月25日 04:07:4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严粒粒

QQ截图20210625040658.png

QQ截图20210625040652.png

  浙江在线6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这是一段80多年前的故事,应该很少人会记得吧。”导演徐蓓曾经这样感慨。

  前些日子,一部由她执导、聚焦16位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栋梁人才的电影《九零后》,安静地在影院上映。它排片不多,纪录片形式也略显平静,却赚得无数观影者的热泪和口碑。

  值得记录的历史,又何止通过电影一种载体。80多年后,青年作家杨潇从自己的处境出发,回到历史现场,还原那群年轻人“在路上”的故事——由此,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推出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诞生。

  行走的路线是“湘黔滇旅行团”走的那条。1938年,从长沙临时大学出发,由近300名男生和11位教授及助教,历时68天,徒步1600公里,最终抵达昆明。

  重走是最好的重访。杨潇是特稿记者,曾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边走、边采访、边写,是他的职业,也让他乐此不疲。3年前,受《从大都到上都》《联大长征》两本书启发,他开启一场以徒步为主的41天旅程。

  闻一多、袁复礼、黄钰生、曾昭抡、李继侗、穆旦……在国家和自我的危急时刻,留守还是西迁,读书还是参战,徒步还是搭船?他们如何作出自己的选择,如何处理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带着种种疑问,杨潇用第一视角的叙述,为读者找寻答案。

  每到一个地方,杨潇都会拜访当地的史志办,浏览地方志,从而重建他和本乡本土的联系。他还会找到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他们聊天,去他们家吃饭,以求挖掘更多当年“湘黔滇旅行团”歇脚处的蛛丝马迹,尽管大部分地方早已不复存在,或者修缮重建。

  史料是相对易得的素材。杨潇查阅《冯友兰回忆录》《吴宓日记》《朱自清日记》等西南联大校友们的回忆录、日记,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从而触摸尘封的历史。他还采访到了“旅行团”成员中唯一在世的、已逾百岁的吴大昌教授。四个小时的聊天,老人提供了许多珍贵细节。

  “这是一部非常厚重且富有启发性的非虚构文本,作者双线并行,让我们看到差异、逝去、存留,由此去感受历史对我们的启发,去察觉个人之精神、民族之自我如何建立,如何成长。”学者、作家梁鸿认为,杨潇用扎实严谨的资料、艰苦漫长的实地考察给我们展示出其中的潜流、矛盾和复杂因素。

  确实,重走中,杨潇留意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和当今的青年一样,也有着迷茫和倦怠。“当我沉浸到历史里去搜寻,会发现那个时代的青年有着更多的面相。”

  比如,有人对前线充满想象,会向往游击战;有人发现前线不只是打仗,也充斥了各种日常琐碎的工作,所以可能还没走到前线,就回来了;还有人干脆就浑浑噩噩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

  采访、传记、日记、回忆录、地方文史资料、档案……各种零星素材整合起来时,历史与当下实现了交汇。历史学家、作家罗新评价:“杨潇通过重访过去,把过去从遗忘的云雾中邀请到今天,参与我们对未来的想象、选择与行动。”这也是阅读的意义。

  “我希望激发读者对这段历史的兴趣,那一代青年人、那一代知识分子有生动的面相,值得重新发掘和重新打量。”杨潇知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他只盼读者能够在那群从烽火中走来的“年轻人”身上,获得些启发——有关自己从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

标签: 西南联大;日记;回忆录;读者;湘黔滇旅行团;素材;上海文艺出版... 责任编辑: 冯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行走历史现场 还原“路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