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 寻访红色印记:看“红色信仰”的台州答卷
2021年07月31日 17:09:28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台州5月25日消息(记者 魏炜 实习生 金潇一)为寻访红色印记,看“重要窗口”新变化,展示“共同富裕”新探索,5月18日至5月21日,“红色信仰”建党百年浙江省融媒采风活动在浙江多地顺利举行。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浙江台州,在台州,有大陈岛垦荒精神绵延至今;有96岁的老党员郭口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还有“小橘灯”暖心工坊,为留守乡村老百姓解决就业,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大陈岛垦荒精神,历久弥新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进行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攻克了大陈岛的屏障一江山岛,使盘踞大陈各岛屿的国民党军队失去了外围屏障,被迫逃往台湾。然而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不仅带走了岛上全部居民,还将岛上设施悉数毁坏,使大陈岛成了一座荒岛。1956年,温州、台州的467名青年垦荒队员响应团中央号召,投身于开发和建设大陈岛的伟大事业中。张其元老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大陈岛现状(央广网发 台州市椒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张其元说:“刚上岛,一片寂静,冷冷清清,是个荒岛、死岛”。十几个人住在一间只有一盏煤油灯的十几平方小平房里,岛上还留有1万多枚地雷。记者了解到,曾有一名队员在割草时踩到过地雷,幸运的是那是枚哑雷,他才得以死里逃生。彼时大陈岛上甚至有“走路高低不平,地雷遍地不明”的顺口溜。

  面对这样的生活条件和创业环境,这些垦荒队员修路,修码头,开荒种地,畜牧养殖,还发展渔猎捕捞。张其元说:“我们都有一种思想,把青春献给祖国,有份热爱、有份光都要献给祖国。”

  就这样,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荒岛逐渐恢复了生机,在此过程中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台州大陈岛干部学院教务科负责人姜雪芳表示,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心向党,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度体现。大陈岛垦荒精神承载了为党、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初心使命。

  如今的大陈岛,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岛民用上了“长明电”,吃上了“旅游饭”,当地的民宿、农家乐增至45家,其中台州市三星级农家乐12家,岛上总床位数达1340张,可日接待1800余人次就餐。历久弥新的垦荒精神,鼓舞着大陈岛不断开拓创新。一座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海岛正缓缓展现在世人眼前。

  96岁红色宣讲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记者见到郭口顺老人时,这位96岁的老人身着深灰色的短袖T恤,身前别着十余块各式勋章。鬓已花白,却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微笑着向记者分享他的故事。

  

  郭口顺在处理工作(央广网发 台州市玉环区委宣传部供图)

  1948年3月,他参加革命并入党,出任当时的玉环市坎门镇民兵队首任队长,这支队伍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的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1951年的南排山海战中,他率领民兵,用小钓船打垮海匪的大帆船,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经典战例。

  34年前,郭口顺从县领导的岗位上离休,离休当年,他推掉企业高薪邀请,自告奋勇出任坎门镇关工委主任,不要分文报酬,不过节假日。郭老将工作视为他的“长寿秘诀”。他告诉记者,对他而言,工作不仅不是压力,为老百姓做点事儿还使他精神愉快,对身体有好处。

  上世纪90年代末,坎门毒患蔓延,吸毒者中青少年占八成。2002年,在郭老的倡导下,坎门街道关工委发动并组建了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民兵、老渔民、老村居干部等“五老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五老禁毒帮教志愿队”,并在此基础上于2007年探索建立了浙江省首家民间禁毒帮教组织—坎门禁毒阳光会所。郭老说:“禁毒工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但‘第一难’也事在人为。”

  “人为”终有果。从2002年至2020年12月,坎门禁毒阳光会所已累计帮教吸毒人员441人,95%以上吸毒者就地接受帮教,309人成功脱毒,占总吸毒人数的70.06%。帮助安置就业、创业人数达300人以上,打破了“一日吸毒,终生吸毒”的魔咒,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传递了正能量。“我今年96岁了,我要再干5年,建成‘无毒坎门’”。这是郭老的希冀和承诺。

  眼下,玉环市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郭老又成为了一名红色宣讲员。“我一直在进行党史宣传工作,最近10天行程满满,明天要去医院,医院里有100多人等着我去讲党史。”郭老满脸得意地说,“人老了,但精神不能老,为人民服务更不能老,我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党多做一些事情。”

   “小橘灯”暖心工坊,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在黄岩区宁溪镇快乐村“小橘灯”暖心工坊的绿色大棚下,整整齐齐排坐的老人们正熟练地从麻袋中拿出菜花,把上面的“花”部分削去,再切成小块,装进麻袋……

  今年以来,黄岩区针对西部山区受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以及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创新推出“小橘灯”暖心工坊,引进50多家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线搬入西部山区村庄。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致富,解决最后一批留守乡村老百姓的生活问题。据了解,在此工作的老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一位老人透露:“保底50、60元一天是有的,菜花供应量足的话,100来块钱都有可能。”

  就在这个暖心工坊旁还有一栋“小橘屋”,供村里的低保户、无房户等入住。目前,黄岩区正在积极探索“橘光社区”帮扶模式,整合乡村公交、快递、社区医生、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便民配套项目,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中心。同时,以村为圆心,由乡镇党组织牵头,建立“橘光党建联盟”,组建调解员、代办员、护理员等服务队伍,为村民提供一揽子服务。

  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挣。黄岩区宁溪镇党委书记胡鸥说:“在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把建设‘小橘灯’暖心工坊作为工作落脚点。”目前,镇村两级150余名干部进城招商引资,已有19个市场主体与21个村进行村企联建,建立了8家暖心工坊,解决了800多名留守乡村群众的增收就业问题,预计户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昨天我们还召开了一场共同富裕、民企助力乡村振兴的会议,争取在更多的村庄建起‘小橘灯’暖心工坊,让老百姓从中受益,点亮千户窗,温暖百姓家。”

标签: 郭老;黄岩区;荒岛;帮教;玉环 责任编辑: 牟嘉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7/W020210731617659343203.jpg

胸怀千秋伟业 恰是百年风华 | 寻访红色印记:看“红色信仰”的台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