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祖孙三代投身教育事业,老宅门板上的这些话,就是代代遵循的家训
2021年09月07日 09:19:11 来源: 宁波教育

  在宁波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些特别的家庭,他们祖孙几代里有多人坚守在三尺讲台,承前启后、矢志育人,用一腔教育热情,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向我们展示一幅宁波教育的发展史和宁波教育人的最美风采。

  家庭档案

  讲述人:

  杨尧飞 从教32年,现为宁海县教育局教科室主任

  其父:

  杨光品,从教33年,党龄60年,2019年去世

  妻子:

  王月娇,从教31年,现为前童中学老师

  其女:

  杨杭琪,从年2年,现为西店镇第二幼儿园老师

  其兄:

  杨垚府,从教40年,今年退休

  侄女:

  杨巧珍,从教11年,现为宁海中学风华高中数学老师

  杨光品与学生合影

  “我父亲常跟我们讲教书育人的道理,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育人先育其心’,就像浇菜浇树一样,要把它浇透。”杨尧飞说,他的从教之路深受父亲杨光品影响。

  在浙江宁海,有一个平凡的教师家庭,祖孙三代有6个教师。在杨家老宅的门板上,至今还留着父亲杨光品年轻时写下的话,如今已经成了杨家代代遵循的家训。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热情,都源自父亲对他们的谆谆教诲。

  十五年以校为家,默默扎根乡村教育

  1991年,23岁的杨尧飞从宁波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宁海县竹林乡初级中学任教物理。杨尧飞的家就在前童镇,但他一直住在学校。“那时候,学校工作事情很多。因为学校里没有手动打字机,老师要印刷文字资料,就必须刻钢板,自己一张一张印刷。我们就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将精选的资料刻在蜡纸上,冬天晚上刻钢板尤其寒冷。”杨尧飞回忆时说。年轻的他干劲十足,工作勤奋,一年后就担任了教导主任。

  五年后,杨尧飞调到前童中学,担任科学老师、教导主任。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学校一住又是十年。

  杨光品在柘湖杨小学任教时的学生毕业合影

  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使杨尧飞后来成了桥头胡初级中学校长、宁海县教育局教科室主任,还被评为宁波市科学名教师,获得过浙江省春蚕奖、省初中科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浙江省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教32年来,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普竞赛、科技活动大赛等,有近200多人次分别在省、市、县级获奖。

  作为该县中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导师和带徒的学员导师,杨尧飞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和带徒活动,共带出学员教师50多人,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教学骨干、教坛新秀、名师,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对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同时,他收获了美好的爱情。杨尧飞的妻子王月娇也是前童镇上的一名乡村老师,从教31年,多年担任初三班主任工作,多次获评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父亲是拥有60年党龄的老教师

  从小在子女心中播下“红色种子”

  杨尧飞的从教之路深受父亲杨光品影响。

  杨光品是一位拥有60年党龄的老教师,先后在麻岙乡小学、柘湖杨小学、小汀村小学等校任教,并一直担任校长,他的教育生涯因为这抹沉甸甸的红而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1949年10月,中国华人共和国刚刚成立,年轻的杨光品就扎根于农村。“当年在麻岙社校担任校长时,没有音乐老师,我父亲就自学脚踏风琴、二胡,为学生带来音乐的梦想”。在那个教师资源稀缺,教学条件艰苦的年代,杨光品身兼数职,辗转农村的教育事业,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求知的莘莘学子。

  在前童镇柘湖杨村的老宅,记者看到门板上至今还留着杨光品亲手书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金黄色大字。杨尧飞感慨地说:“我们家当时生活很艰辛,我父亲仅凭自己教书的微薄收入,养活六个子女,实属不易。这八个大字一直勉励着我们兄弟姐妹要不断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生活”。

  杨家老宅门板上的字是杨光品亲手书写的

  父亲走过的路,写在门板上的话,细细琢磨起来,对下一辈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1982年,杨光品退休后,他的两个儿子杨垚府和杨尧飞接过了这把红色的教育火焰,继续在宁海的教育事业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杨垚府是杨光品的二儿子,他在21岁时踏上了三尺讲台,40个春秋过去,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他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学生的认可,家人的支持。2021年即将退休的他,上半年仍坚持在一线任教主课。

  女儿成了热心公益的年轻教师

  长辈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杨家的两个小姑娘打小就看在眼里。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们对教师充满了崇敬和向往。2011年,杨垚府的女儿杨巧珍走出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校门,成为了宁海中学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回忆起儿时和妹妹在小院里,听着爷爷拉的二胡,和他那些讲不完的教育故事,杨巧珍说:“或许那时‘教师’这颗种子早已深深埋入了我们的心底。”

  杨垚府一家三代(杨光品、杨垚府、杨巧珍)

  杨尧飞的女儿杨杭琪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大学里,她不仅成绩优异,还热心公益,连续两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2018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

  杨尧飞一家三代(杨光品、杨尧飞、杨杭琪)

  “我始终遵循我父亲的教导,他说,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是在服务中发展起来的”。在大二寒假期间,她与宁海当地的老师一起就前童古镇的农家乐发展问题做了深入调查,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各个农家乐。她还跟老师一起设计排放循环装置,免费教导村民使用,为改善环境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杨杭琪还担任学校“葵花向阳”志愿团团长,每学期抽出一周的时间,去各个幼儿园进行考察学习,试着找出自己服务单位内存在的与科学教育不符的观点或做法,形成成果汇报。

  通过不断的实践服务,杨杭琪在校期间有幸成为“优秀志愿者”中的一员。杨杭琪表示:“我在读初中时,我父母就常带着我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现在,我希望利用我的这一双手,为社会创造更大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拘泥在个体服务上。这是我现在思考的问题。”

  2019年,杨杭琪加入了教师队伍,任教于西店镇第二幼儿园。入职以来,杨杭琪充满朝气,热情好学,愿将这把红色的教育火焰燃得更加灿烂。

标签: 责任编辑: 庞舒青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202109/W020210908502011616090.png

祖孙三代投身教育事业,老宅门板上的这些话,就是代代遵循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