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进行主旨分享。 谈玉坤 摄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在浙江绍兴举行的纪念大会上,中日韩三国代表以线上交流的方式探讨彼此的“精神故乡”。
一个中国的文学家,何以如此影响千里之外的日本与韩国?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说,这和鲁迅对人类的共性问题思考有关。“特别是东亚国家,历史与文化关联度高。鲁迅思考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共鸣。”
鲁迅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中日韩还将其作品《故乡》列为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
王众一曾在日本访学,并一直从事对日文化交流工作。他说,“日本没把鲁迅当外人”,在日本人心目中,鲁迅的作品与日本现代文学息息相关。
鲁迅与日本渊源颇深。他曾在日本求学,其作品《藤野先生》写的就是他在日本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以及和日本恩师的相遇。而日本是海外研究鲁迅最早、最系统的地方,不仅学术成果颇丰,甚至还有舞台艺术家将鲁迅和日本人内山完造的友谊搬上话剧舞台。
王众一说,在日本,鲁迅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超越、不可复制的存在,就是因为其思想的影响力已经超越文学范畴。
他说,东亚各国走过了各自不同的现代化历程,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共同面临着精神故乡丧失的问题。如何在保持现代性的同时回归共有的精神故乡,成为具有共性的课题。
100年前的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催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
“当时,日本的有识之士对在东亚率先进入现代化的日本未来产生忧虑。恰在彼时,这些作品让他们从中国作家提出的具有现代性的问题中受到了刺激。”王众一说,100年过去了,鲁迅作品所提出的问题,面对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依然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在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看来,鲁迅在日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在于两国人民对鲁迅的认同。“他们有一个相似的社会变革背景。”比如《故乡》,抛开阶级因素,它也是城市化步伐加快、乡村迅速凋敝的结果。
文中的“我”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却再也找不到自由且英姿勃发的闰土。当初离开故乡时,曾以为它会一直都在,突然有一天,却发现它已变成陌路。
“我们能看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一个状态。文中的‘我’希望,下一代不要像闰土一样,生活得那么艰苦。”董炳月说,这种“路”与“希望”的意识和思想,在中日韩三国是共通的。
这正如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所言,鲁迅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国的,是亚洲的,更是全世界的。周树人,是“世界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