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理一理丨共同富裕:具有世界意义的原创性实践
2022年02月07日 10:35:49 来源: 六和钟微信公众号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

  鲁迅先生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不凡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如果把共同富裕放到更深邃的历史维度和更宽广的世界格局中去考量,我们就能更深刻地领会到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的历史分量和战略考量,就能更清晰地看清楚共同富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富裕既萃取了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历史文化,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无限渴望;又承接着社会主义对于人类平等、解放和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追求,着眼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倾注了对全球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切观照,致力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原创性实践。

  1.共同富裕植根萌发于中华民族关于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下大同”的思想。纵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是广大民众最质朴的生活理想。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朴素的共富意识源自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先秦思想家们认为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需要保障人人有追求富裕的机会,强调下层民众的富足安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希望施政者“为政以德”“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最终实现社会“大同”。统观早期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以及近代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憧憬和追求从未止步。

  2.共同富裕内在蕴含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深邃思考和深刻洞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最一般基础和前提,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因此有人评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共同富裕只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幻想而已。”马克思主义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支撑,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经典著作中都能找到。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因此消灭私有制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富的前提。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家依靠剥削工人发财致富和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的真正原因,明确阐述了他所创立的革命理论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人的富裕”。他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曾深刻地总结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

  3.共同富裕提出奠定于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镌刻进灵魂,融入理想信念之中,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积累了攻坚绝对贫困的有益经验。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概念首次正式提出。1955 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同年,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思想,“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我们党通过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等剥削制度,彻底铲除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以中国独有的形式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

  4.共同富裕逐步显现于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中央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勾勒了“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1992 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再次厘清了“先富后富”辩证关系。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同时将缩小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纳入共同富裕的范畴之内。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强调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职能分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逐步清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提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有了更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5.共同富裕扎实推动于我们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对共同富裕道路做了新的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做了新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做了新的部署。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5年8月,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听取意见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共同富裕的实施时间表: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 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完成了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从此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有了“样板”。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性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共同富裕、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

  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蕴,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1.促进共同富裕开启了人类迈向富裕新篇章。

  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贫富差距始终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严重阻碍。西方国家通常不直接提“共同富裕”,一般都将这一问题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但可以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工业化和现代化,把人民生活总体上提高到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不仅没有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实际上,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很难避免的。从全球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这一情况更加突出。联合国最新政策简报称,2020年3月至12月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增加了1.19亿;瑞士信贷报告则指出,2020年底,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拥有全球82%的财富。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处于失控状态,导致贫困率持续走高,但与此同时,美国巨富们的身价不降反升,进一步拉大了美国的贫富差距。而贫富差距加大会带来更多社会撕裂,进而带来社会骚乱和动荡。可以说,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全球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基础日益雄厚,但也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我们党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在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后,着眼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按照时间表和施工图,到21世纪中叶,中国全体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将彻底改写人类社会高收入国家的版图,在整体上极大提升人类福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2.促进共同富裕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

  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吸收借鉴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走自己的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对西方现代化和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西方“福利国家”相比,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治理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每个公民的物质条件保障,同时体现出区域、城乡、群体间物质差异和社会鸿沟的不断缩小与填平,其采取的大规模“区域间结伴扶贫”与“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携手扶贫”形式大大超越了传统福利国家“保障公民个人福祉”这一范围,从而使得“不能让一人掉队”延伸到“不能让一个村掉队”。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鼓吹“从摇篮到坟墓”的西方高福利政策,其本质仍然为资本主义制度产物,是不可持续的“福利陷阱”,不仅撕裂社会,也往往出现“养懒汉”现象,而我们的共同富裕则强调共同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可以说,中国的共同富裕探索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与包容性,丰富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容与愿景目标。这一体系不但可以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兼顾各个阶层与团体的利益而共同创富,也可以在一个跨边界的世界社会里促进各主权民族国家在平等基础上携手致富,力促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告别贫困、迈向富裕、共享繁荣。相信随着共同富裕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必将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方案。

  3.促进共同富裕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纵观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还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所追求的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的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既包括物质富裕,又涵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等等。可以说,中国的共同富裕将促进共同富裕与实现人的解放、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不断筑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调动起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紧扣新时代新形势,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动荡变革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启示,使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必将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矗立起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新的丰碑!


标签: 富裕;贫富差距;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新时代 责任编辑: 江小来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理一理丨共同富裕:具有世界意义的原创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