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1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一辆辆保洁运输车经过道闸刷卡后驶入专用通道,将满车的其他垃圾倒入料斗门,工作人员通过操作系统指挥巨型“机械手”抓起一把把垃圾,投入炉膛后焚烧发电……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义乌垃圾焚烧发电厂上演。
2月11日,记者从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目前义乌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塔山三期填埋场已填埋垃圾开挖库容置换项目为代表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已基本形成,末端处置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确保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在填埋场中的分解时间需要7至30年,但在焚烧炉里只需要2小时。而且如果要有效去除二噁英,焚烧处理温度需要达到850℃2秒以上,我们目前的焚烧温度都稳定维持在950℃以上;此外,我们还有8道处理工序对烟气进行处理,日常甚至看不到烟气,实现达标排放,有效解决邻避问题。”义乌垃圾焚烧发电厂相关负责人介绍。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了解,每焚烧处理1吨垃圾可产生电能480度,相当于每5个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可满足1个人的日常用电需求。2019年6月,四台垃圾焚烧炉全面建成运行,日处理垃圾量达3000吨,年发电量约5亿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至此,义乌全面开启其他垃圾全部焚烧资源化处置模式。
为充分将垃圾变废为宝,义乌还建成集垃圾处理、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标杆垃圾焚烧发电厂,接待全市各中、小学学生参观研学,并吸引同业人员实地调研学习,累计接待相关人员3000余人次。
不久前,义乌垃圾焚烧发电厂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无废工厂”,标志着义乌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除垃圾焚烧发电厂之外,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也是义乌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据悉、义乌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以“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定点处置”为原则,建立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及地沟油收运体系,专门配置带身份证(芯片)的易腐垃圾桶,实现追踪溯源。同时利用信息化系统数字赋能,打造义乌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每日易腐垃圾收运总量及各镇街垃圾清运量排名,实现全市易腐垃圾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监管全覆盖。
目前,义乌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的易腐垃圾处理能力达230吨/日,基本满足主城区餐厨垃圾处置需求。投产至今,已处理餐饮、厨余、地沟油垃圾约18万吨,总计发电量约1230万度。项目还通过发电、产出毛油等形式,合计年节省18032吨标准煤,即约减少二氧化碳48685吨/年。
“日前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项目已顺利签约,二期建成投产后,结合一期餐厨、地沟油和厨余垃圾的处置规模,总处理规模将达530吨的日处理量,基本能满足义乌易腐垃圾处置需要。”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对于先期填埋的生活垃圾的处置,义乌也率先开启挖掘,通过焚烧发电进行快速消化、变废为宝。
“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直以来,我们力求把垃圾分类后端的事做在前面。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义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建设,已完成施工图图审、土地出让等工作。”义乌市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建设外,义乌还在同步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二期工程启动工作及塔山填埋场灰飞固化物填埋区工程,着力构建完善的垃圾处置体系,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更上新台阶,助力打造“无废城市”义乌模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