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踏遍绍兴找寻乡愁,投两百万办民俗馆 上千件老物件还原老绍兴农村日常生活

字体:
—2022—
05/30
08:27:39
2022-05-30 08:27:39 来源:绍兴晚报 记者 俞佳倩 文/摄

  花费200余万元,买下一套老房子作为展馆,又走遍绍兴,收集各类老式农具及生活用品1000多件,柯桥区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水根创办了以农村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题的民俗馆。今年66岁的他独爱老物件,想要让民俗馆“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农耕生活,体验民俗文化。

  余水根正在修理老农具

  自费创办民俗馆

  收集文化与乡愁

  几年前,柯桥区兰亭街道新桥村拆迁,余水根忽然意识到,旧村庄渐渐在消失,如果不为此做些什么,过去的乡村民俗可能再难寻觅,不少人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2018年3月,他花了150万元,在兰亭村购置了一处农房。接下来,他又走遍了兰亭、钱清、华舍、齐贤、灵芝、孙端、东湖、平水、王坛等乡镇街道收集老物件,同时装修、布置展馆,最终建成了如今的“兰亭民俗馆”。  

  这个民俗馆一共设了4个展区。走进民俗馆,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展区就是“民居苑”,以“三间头”的空间还原了一户普通的民居,展示了近代农村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场景。屋内是常见的家具和工具,一部分是余水根从自己老家搬来的,还有些是他四处收来的。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老物件,透露出亲切的家的味道。

  第二个展区叫“农耕苑”。这里收集了200多件生活用品和传统农具,有耕作、育种、浇灌、收割、打晒、运输、储存、编织、纺纱等系列用具,还有稻谷、高粱等实物展示。

  第三个展区十分特别,就位于小院中,取名为“甏石苑”。这里有100多件各类优质泥坛、陶罐、缸甏、石礅、石磨、石槽、石臼、臼杵等系列的实物展示。既然是一个“苑”,总得有一扇门,余水根专门找来两个树干,打造了一扇木门,称之为“似无门胜有门”,充满了诗情画意。小院地上铺满了石子,地面上长出了青绿色的小草,房子旁边还种了几棵芭蕉树,雨天时别有韵味。

  最后一个展区名为“内室苑”,这里陈列了3个时期的民居房间6间。余水根按照床的特色,将3个时期分别取名为雕花时代、画花时代、无花时代。雕花时代的床制作于清末民初,工序繁琐,雕镂精美;而画花时代的床正是余水根结婚时候用过的床,架构与前者类似,但雕刻被作画所取代;无花时代则为简约风格的木床,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流行,如今仍十分常见。每间内室的布局都倾注了余水根的心思,基本还原了使用时的场景,如雕花时代的房间里,连梳妆台、保险柜、夜壶、雕花马桶等都配备齐全。

  两个树干“似无门胜有门”

  收藏老物件很不容易

  有欢喜也有一些遗憾

  民俗馆的藏品数量多,只靠自己一人收集不太现实,余水根就请朋友们为自己留意有意思的老物件。2020年5月,柯桥区王坛镇腾豪村的一位朋友,花500元钱替余水根收了一只石捣臼,余水根甚是欣喜,但这个石捣臼可是重量级的物件,重达300斤左右。虽然他早早地将钱转给了朋友,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余水根托过很多人代为转运,结果都未能成行,石捣臼迟迟不能入馆。

  幸运的是,2021年7月,余水根正在兰亭的拆迁地收老物件时,碰到了曾经的一个学生开货车路过,学生主动提出说帮忙拉东西。余水根喜出望外,当即提出想去腾豪村将石捣臼拉回来。学生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余水根立马上了他的车,直奔杭台高速。到了腾豪村后,二人又找了两位朋友,四个人齐心协力将石捣臼搬上了车,终于将它运到了民俗馆门口。余水根又去附近纺织厂里借了辆铲车。结果学生把铲车开到了茶园的沟里,陷进去了,二人只好先到附近工地上叫来另一辆铲车,把前面的铲车拉了出来,这才能继续将石捣臼铲起来,运进院子。然而令人无奈的事情又发生了,铲车再次陷入松土,怎么开都无济于事,最后余水根只好又叫来一辆货车,才将铲车拉出院子。

  “那天我从上午9点左右出发,一直到下午2点多,才终于将石捣臼安排妥当,真的不容易,还好最后搞定。”余水根笑着说。

  收集老物件时,也有结果不好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却未能如愿。有一位走村入户搞收藏的人告诉余水根,越城区斗门街道赵墅村里有户拆迁户,家中有张老的梳妆台想要出手。得知大概位置后,余水根便出发了,但怎么也找不到这户人家,最后只能扫兴而归。但他不想放弃,多次前往赵墅村寻找这张梳妆台。

  探访到第四次的时候,余水根终于见到了这户人家的女儿,但开价就要5000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对方仍执意要3000元,余水根只好作罢。回家后,余水根仍对这个梳妆台念念不忘,决定第五次去赵墅村。等到了附近却发现这个村子已经拆迁,余水根只好无奈而归。

  “走遍越州大地,是为了能让民俗文化更好地流传,让我们的子孙们能从老物件中,感受时代习俗,留住文化根脉,感受农耕生活,体验民俗文化。这是我的梦想。”余水根说。

  筹划“行知农场”

  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余水根想创办的民俗馆,不满足于仅仅是陈列物品,更想还原当时的场景和展现时代的变迁,甚至能让人身临其境。民俗馆内,处处展现着他的构思。为了让展品“活”起来,余水根尽可能将一些老物件的使用场景表达出来。一张手工草鞋机上,不仅放着两捆不同材质的草鞋,他还专门找来了干竹笋叶和干稻草。这样一来,一幅栩栩如生的劳作场景便展现在了面前。

  他不甘于让这些劳作工具就此沉寂,计划在民宿馆附近打造“行知农场”,让参观者们能够亲身体验它们的使用方法。如果有人对亲手种植的蔬菜感兴趣,他也希望能将土地按照小块承包给感兴趣的人,平时由专人养护,承包者在空余时候也能到兰亭体验种植和收菜的乐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民俗馆;物件;雕花;收集;生活用品;农耕责任编辑:郑嘉欣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这里收集了200多件生活用品和传统农具,有耕作、育种、浇灌、收割、打晒、运输、储存、编织、纺纱等系列用具,还有稻谷、高粱等实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