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人生三境界,王国维走完了吗

字体:
—2024—
06/15
11:09:14
2024-06-15 11:09:14 来源:浙江宣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段宋词名句,归纳了治学三重境界。充满哲思的这三句词,给过无数人启发,也被称作“人生三境界”。

  世人皆知王国维有国学大师等多重身份,但许多人对他的人生却不甚了了。那么,不走寻常路的他,是如何攀越一重重人生境界的?

  一

  上海,可以说是王国维“独上高楼”的第一站。

  1898年正月里的一天,老秀才王乃誉看着码头边一浮一沉的小船,心情复杂。此时,22岁的王国维正准备离开家乡海宁盐官,走水路赴上海开启新的生活。与很多父亲一样,王乃誉对儿子第一次出门远行十分担忧,拖着病体也执意要一同前去。

  从王乃誉的日记中,我们可以拼凑出青年王国维的形象:虽表字“静安”,却一点也不安静。他衣帽落拓、好谈时务,十分不喜欢当时的八股科举,对西方传来的新学却如饥似渴,渴望能够外出游学。

  此行前去上海,正是因为王国维抓住为朋友代班的机会,来到《时务报》任职。不过,他的职场初体验难言顺利,既没有见到偶像——《时务报》主笔梁启超,又饱受冷落,从事着并不轻松的工作。

  晋人云:“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国维就在报馆这样抒发着情绪,他的办公室常常传出苍凉的诵读声。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常常是一手酒杯、一手旧书,背书背得摇头晃脑。

  对于当时的王国维来说,如果不能留在上海,那便回乡走父亲铺好的道路,去一个大户人家继续当私塾先生,若是时势好转,兴许还能在当地办新学。然而,他又怎么会甘心?“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他的心中装着天下,藏着炽热的家国情怀。

  尽管举步维艰,王国维还是坚持在上海立足。在伯乐罗振玉的帮助下,他半工半读,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吸收新学知识,思索着中国的出路。

  戊戌变法失败,他扼腕捶胸、仰首问天,写下“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把“戊戌六君子”比作伍子胥,对他们救国殒身怀有深深悲悯。

  即便身处动荡时局中,总要有人独上高楼,心存望尽天涯的悲壮,在重重困难中寻找方向。这种家国忧思深深影响了他的治学道路。

  因此,他提出“学无中西”,把译介当作“时务之急”,试图用文艺来拯救国人的灵魂,他还潜心研究国学,以此为国人的文化自信筑基。正如有人评价,王国维兴学、为学,皆是心系家国责任。

  二

  写有《人间词话》《人间词》等作品的王国维被称为“人间先生”。事实上,王国维的人间,是清冷的、孤寂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幼年丧母,中年丧父、丧妻,晚年丧子,王国维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多位亲人的离世之痛。

  可尽管如此,在治学时他仍满心恳切,苦中作乐。他的女儿王东明曾说过一个细节,如今看来既有趣又心酸:

  王国维家中有一高柜,底下的高层是放衣服和棉被的地方,上面有两层,藏有像商店橱窗里一样摆放的许多糖果。王国维喜欢吃糖。在那些煎熬的夜晚,他或许便是忍着心中的孤苦,抓起几粒糖果,就着舌尖的甜味,继续一头扎进深奥的典籍之中。

  鲁迅形容他“老实得像火腿一样”。虽然是当时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但他始终谦逊谨慎,在课堂遇到生疏问题,他都老实坦白:“我不懂。”有时一堂课就会说好几个“我不懂”。

  做学术时,他如老僧入定,甘坐冷板凳。他不像鲁迅一样充满战斗气质,也不似茅盾一般能成为“畅销作家”,只是默默耕耘在学术的“桃花源”。

  王国维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超过200种,翻译了许多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著作。“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勤勤恳恳,用学问构筑了一座让人仰望的“崔嵬楼阁”。

  他心中相信,无用之用的人文启蒙,也能挽救国家命运,一个学者手中的笔,终会因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坚守而别具光彩。

  三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王国维而言,这句词意味着什么?斯人已逝,我们很难再知道真切的答案。

  也许是经历苦心孤诣的厚积薄发。王国维沉心学术,痴迷忘我,最终得见山顶的风景。比如,他提出“二重证据法”,把文献资料与出土新材料进行互证,需花费更多苦功夫。他不止于广博搜罗历代著说,更是对出土的新材料、新器物十分敏感。在他与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信件中,谈论最多的便是文物。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下,他才能在前人翻遍的《史记》《汉书》等古籍外,靠着新材料,系统考证了殷商世系,“抉发了三千年来所久被埋没的秘密”。

  也许是兜兜转转的最好安排。命运总会眷顾执着努力者。王国维称《人间词话》是“不自意”而作,原本只是在刊物上连载的感悟。然而这些不经意的点评,却精准戳中读者的共情点,被很多人喜欢,更因中式浪漫与西方美学的巧妙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学评论体系。

  他曾相信“师夷长技以制夷”,两渡日本,学洋文,读洋书,醉心于西方哲学,渴望通过它们来纾解人生的苦恼与困惑。后来,他逐渐感悟,原来内心最爱的还是中国文化,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那么,人生三境界,王国维走完了吗?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笔者看来,人生不是走台阶那样一级一级按部就班,很难用简单的三个境界来归纳。

  不过,王国维充满张力的一生,那少年立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却始终给我们以启示。如果没有长久的坚持与等待,如何能见到心中追求的风景?越过山丘,看到灯火阑珊处那一线风景的享受,正是一种竭尽全力后的举重若轻。

  人生境界,没有标准。可贵的是千帆过后,仍能守住最初的理想,始终保持奋斗的动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