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速成课”究竟能不能速成

字体:
—2024—
06/15
11:11:14
2024-06-15 11:11:14 来源:浙江宣传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有了不少“倍速之选”。比如近年来各个网络平台颇为流行的“速成课”“速成班”等,就广泛推行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的速成之道。“‘小白’也能速成”“7天学会”“21天养成”等推广文案频繁地出现在各类营销中。

  对此,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讲求“速成”有逻辑可循;也有人认为,真正过硬的本领要靠日积月累,“速成”往往只是带你快速入门,而非马上能有所成。

  那么,“速成课”究竟靠不靠谱?它迎合了人们的哪些心理?又该怎样正确看待呢?

  一

  有人把“速成课”的吸引力归纳为三个“大招”:涵盖领域广泛、接纳零基础学员、短期内即可见效。基于这样的供给设计,无论是有不足需要弥补的被动学习者,还是想要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寻求自我突破的人,都能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

  例如,有初入职场的网友就表示,一开始只会PPT和Excel的一些基础操作,通过购买学习网络上的“速成课”,能掌握一些“中偏上”的技巧了,不仅工作效率有了提高,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还能挺身而出“救个场”。

  一些人上“速成课”通常能达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效果,而且可能还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发现自己的隐藏天赋,找到全新的兴趣爱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等。

  然而,“踩坑”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涌入“速成”赛道的教培机构不在少数,课程质量难免良莠不齐。有的机构过度逐利,反而钻营起各种套路,拱火客户“急于求成”,并利用这种心态来多卖课牟利。

  最常见的套路,是开局先以低价获客,比如用“1元试听”让人觉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然后把试听部分包装得干货满满,等到用户继续上课的意愿被勾起之后,再祭出“高端进阶”等杀招推销高价课程。而当用户真的付了费,会发现等待他们的却有可能是一落千丈的课程质量。

  有媒体做过调查,在2000多位受访者中,近半数表示身边有人在“零基础速成班”上踩过坑。可见,“速成”体验是喜忧参半的。靠谱与否,还得擦亮双眼,审慎辨别。

  二

  尽管鱼龙混杂,但无法否认的是,“速成课”成功捕捉到了现代人的某些深层心理需求,因此在市场上稳占一席之地。

  比如,人们解锁多元技能的需求与日俱增。有网友坦言,每当看到别人满格的“技能槽”,内心的焦虑感便陡然升起。正是类似这种“技能焦虑”,让很多人转而开始向“速成课”求解。“速成课”让人们看到当一个“六边形战士”的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大家可以学习投资理财、唱歌跳舞、视频制作,等等。

  或许它并不是能让人精通某项技能的利器,但可以作为开启新领域的一把把钥匙。像近来比较火的短视频制作“速成课”,在教授技巧之外,还会提供一些现成能用的剪辑逻辑和制作模板,让初学者也能够制作出比较像模像样的作品。

  又如,短平快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对高效率的追求。眼下,许多人渴望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有时不得不硬着头皮啃点“新骨头”。但现实情况是,平日里大家的工作生活几乎已经排得满满当当,要想留出一大块时间来系统学习并长期坚持,是比较“奢侈”的。

  在知识和信息“刷新率”都很快的时代,“速成课”开通了一条“快速路”。其短时间、高强度的灌输方式,一定程度上能让学习者节省时间、精力、成本,快速掌握新知识的核心要点,这无疑为忙碌的现代人打了一手“好辅助”。

  再如,一部分人“什么火就学什么”,使得“速成课”被当作一种风向标来追逐。在一些人看来,哪门“速成课”走俏,就说明该领域代表着未来趋势,相对来说投身其中也就有更好的前景。加上在“万一有所启发,学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驱动下,热门“速成课”的滚雪球效应便显现出来。

  当然,也有声音说,“速成课”迎合了部分人想要以小博大的赌博式心理,具体到学习成效上则是浅尝辄止、略知一二,实质意义不大。实际上,不论如何,我们应该看到,“速成课”某种程度上确实为渴望进步和寻求改变的群体提供了相对多元的学习选择。

  三

  如何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互联网“知识产品”,让“速成课”更靠谱?首先是作为课程提供方的教培机构必须要“讲武德”,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不断提升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赋予“知识产品”更多价值。此外,从外部来看,以下几点必不可少。

  把“口子”扎牢。铺天盖地的网络“速成课”是教培行业的新形态,也需要将之纳入行业准则以进行规范和管理,这其中的关键一招是要让平台把责任承担起来。一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发布主体的验证、发布内容的审核;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畅通的投诉维权渠道,避免虚假宣传推广信息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盗版侵权问题时有发生,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少一些制度和监管上的“留白”。

  把“台子”搭好。除了让网络市场发力外,相关部门也应当把公共文化资源的线下平台搭好,让有资格的主体能够成为“知识产品”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比如,有的地方就借着“夜校热”,把办夜校当成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基层的文化阵地热闹起来了,高等学府、群团组织、社会团体等资源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更多的人就能在学习中受益。

  把“里子”填实。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谓的“速成”往往只是教授入门的方法,后期的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是真正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给自己充电蓄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真才实学。

  “快起来”有时不如“慢下来”,处理好“速成”和“慢成”的关系,或许才是缓解“知识焦虑”“本领恐慌”的最佳解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