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经济报道受关注。
十篇文章连续十天出现在《浙江日报》重要位置,名叫《十问十答|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对话》。浙报记者专访十位长期关注浙江经济的权威人士,每篇聚焦一个问题。
尽可能不讲“正确的废话”,寻求鲜明观点;尽可能不讲“听不懂的大话”,呈现干货。“十问十答”不仅在移动端上收获流量,在学界业界也受到好评。
在全省上下为稳经济拼一把的时候,“十问十答”让不少人看到了机遇和信心!
一
今年3月以来,“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经济下行的压力,直接体现在经济运行中的方方面面。
林林总总的问题冒了出来:有的是物流不畅、产业转移、企业倒闭等表象问题,有的是产业链、产业结构、风险防控等深层次问题。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减弱,社会上也出现迷惘、质疑的情绪。
非常之时,需要有非常之举措。把当下的困难问清楚、搞明白,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方法。问,就要把企业和群众能感受得到、有高度认同感的问题问出来。
“订单分流产能转移,外贸外资怎么稳”;
“消费意愿不强,如何激发买买买”;
“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如何更有力助企纾困”;
“现金流紧张,融资渠道怎么拓宽”;
“产业链易受冲击,稳链畅链怎么做”;
“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稳预期从哪里破题”……
十个问题,一头连着舆论场上的热议话题,一头紧紧扣住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经济的决策部署,把“党心”和“民心”连接起来。
二
十问的答题人,有的是学界“大V”,有的是业界新秀,有的是专家型政府官员,横跨国家级智库、省级智库、省内多所高校、研究机构。
多元化的采访对象,不仅为更好说明问题提供了专业领域的视角,还有能有效指导实践的建议方案,更重要的是,他们扎根浙江,对浙江经济有较长时间的观察,能把目前经济运行中碰到的难题解精准、解到位。
比如,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多位专家都提到民营企业在稳经济大盘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他们的信心不足、预期弱化,甚至等待观望、消极退守,经济的活力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浙江。浙江经济的基本盘在民营经济,稳民营经济就是稳浙江经济大盘。”
再比如,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转移,我们需要的是淡定面对、积极作为。“对浙江而言,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要素更低的地方转移,也不用大惊小怪。”“要鼓励更多浙江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环节、高端产业,抓住重构过程中的各种机遇,努力成为要素交换的网络节点。”
三
在经济发展遇到多重挑战的当下,经济报道的方式方法尤需打开更大空间。
不照本宣科、不居高临下、不穿靴戴帽,真正推动问题解决,让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唯有如此,经济报道才能承担起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更好服务大局。
十问十答,在文风上,努力做到易读、可读、好读,每篇长度都在2000字以内,不绕圈子、不说废话,力争让人人都看得懂;在观点呈现上,追求接地气但不失专业度,既讲问题讲困难,更讲怎么看怎么办,让经济报道既好看又有价值。
比如谈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观点明确——各级政府不能再做“层层加码、处处设卡,人人甩锅、个个自保”的“过头事”;切实扭转一些不良工作作风,不能脱离实际简单化机械执行上级指令。
谈到政策的可持续性,观点犀利——目前的减负降本政策,有很多是阶段性的,是很积极的,但也要兼顾减负降本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让企业做好心理准备,避免突然“撤梯”。
谈到如何提振消费,观点实在——居民愿意消费的前提在于感到明天有钱好赚,让该流动的流动起来,让大家忙碌起来,服务业的活力自然会回来。
有经济领域专家评论:“学术放下架子,打开走向大众的通道。”有经济职能部门负责人评论:“关键时刻党报发声、学者亮招,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
敢说、愿说、能说、会说,直面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正是作为社科专家学者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