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离义!非必要不聚集!”8月7日下午,在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一支由也门、阿富汗、荷兰等外籍居民组成的国际志愿者队伍,顶着烈日在社区巡逻。他们手举大喇叭,“切换”着汉语、英语、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6国语言,向居民宣传防疫知识。
来自阿拉伯的卡森来中国工作生活已近15年,2016年来义乌后一直在鸡鸣山社区当阿拉伯语老师。不仅是宣传防疫知识,清村扫楼、协助核酸检测、帮忙配送生活物资……疫情发生以来,社区里到处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只要社区有需要,只要我能帮上忙,我就来。”
“我能来社区参加抗疫吗?有没有我能帮上忙的?”来自阿富汗的丽娜今年刚满18周岁,来义乌已6年有余,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来社区报名当志愿者。她说,她非常热爱义乌这座城市,早已把这当成是自己的家乡。此次疫情来袭,她看到抗疫一线志愿者勇敢逆行后,更加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通过志愿服务回馈这座城市的决心。居民看到她忙前忙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称她“超出年龄的懂事”。
“我们社区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共1388人,都说疫情防控不分国籍,可当社区防疫遇上‘老外’,语言不通怎么办?怎么向他们讲解防疫政策?这时候外籍志愿者起了大作用。”鸡鸣山社区有关负责人说,在鸡鸣山,像卡森、丽娜这样的外籍志愿者还有许多。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志愿者挺身而出、守望相助,为守好社区的“小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