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长三角三省一市再次谋变 三个热词看一体化发展韧性

字体:
—2022—
08/18
08:35:36
2022-08-18 08:35:36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亚丽

  江苏丹阳市延陵镇8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浙能集团首个“跟踪式平单轴”光伏发电项目。林昌夏 摄

  8月17日上午,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开幕。

  从2019年安徽芜湖开始,到2020年浙江湖州,再到2021年江苏无锡,如今又在上海相聚,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

  四年间,疫情影响、供给冲击、预期转弱……面对重重不确定因素,长三角如何增强地区发展韧性?如何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应有责任?答案或许就在当天论坛“头脑风暴”的一个个热词里。

  热词一:一体化发展

  今年3月份以来,上海遭遇了空前严峻复杂的疫情。论坛上,疫情成为了嘉宾们提到频次最高的词语之一。有人分享了疫情下三省一市间的联动合作,有人则提出了要着力防范化解风险。

  4年来,从论坛的主题之变,能看出长三角这几年的行走路径——从2019年的“长三角: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到2020年的“战疫一盘棋,夺取双胜利”,再到2021年的“服务新发展格局、走在现代化前列”,今年则是“共担新使命、同谱新篇章”。

  在经济复苏和恢复的过程中,大家愈发意识到,一体化的长三角,更应该是遭受冲击之后还能紧紧抱在一起的长三角。

  “长三角过去的制度成果起了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一直关注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他看来,道路交通等互联互通的“硬件”和医保结算等制度衔接的“软件”,让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要素实现了高效流动。随着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要素的跨区域配置正助力长三角城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的格局。

  疫情,对这种分工协作提出了挑战。在陆铭看来,以前的一体化更多是在常态下的合作,疫情期间遇到的难题,启发我们思考一体化在公共危机到来时如何依旧能“打”。

  “改变依赖于观念的更新、制度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字经济。”陆铭说。

  长三角的改变已开始提速。记者在上海参会时注意到,在浙江做的核酸证明,可以在上海的“随申码”里同步查看。经受疫情打击的长三角,已经意识到在危机来临时,更要借助数字工具,加强沟通,提升彼此间的紧密度。

  从2021年12月1日起,长三角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区域全域范围内,全面实施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图为安徽籍小学生管博文通过该项业务在湖州取得了居民身份证领取凭证。(资料照片) 拍友 吴拯 摄

  沿着这一思路,长三角把数字化的触角扎得更深。会上,2022年长三角“一网通办”示范应用成果发布并上线银行自助终端。

  “相当于为政务服务增加了更多接口,让银行自助终端成为百姓身边的政务服务窗口。”对于新上线的银行自助终端,中国工商银行机构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田庆松如此解释。在他看来,金融业的加入,为政务服务插上“翅膀”,可以更好提升政务服务的触达率。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2574家工行网点和4755台自助终端上,区域企业群众都可以办理“同城服务”,包括10项通办事项和472项属地事项。

  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三省一市共同发展的信念。比如这次签约的合作推进宁杭铁路二通道框架协议,就提出协同开展前期工作,按照联动招标、统筹设计、联合审查的方式推进相关工作。建立合作推进机制,不定期召开协商会议。

  这些共商共建项目,在拉近三省一市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显示了大家共同应对外来风险和挑战的决心。

  热词二:碳中和

  “最近高温都飙到42℃了,这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双碳’联系到一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的几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双碳”,这几年,确实是一个居高不下的热点话题,而其背后则是能源和发展问题。长三角地区作为制造业高地,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一个新联盟应运而生——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这个联盟的主体颇为丰富,由上海交通大学携手5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以及13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

  为何要成立联盟?从联盟名字里可以一窥究竟:联盟今后将聚焦助力长三角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凝聚区域内相关高校、研究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提供减碳技术并落地实施,并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三角模式”。

  白马湖实验室由浙能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助力长三角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 董旭明 摄

  在联盟成立现场,记者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浙江大学、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能集团)等上台揭牌,他们将作为联盟成员,为长三角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参与联盟,浙江是有底气的。今年刚成立的白马湖实验室,就是由浙能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研究的也是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耦合等“双碳”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联盟成员已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聊天中,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必雄向记者透露,下周他们还要到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洽谈合作,依托浙江大学的研发能力和他们在能源电力行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双方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发上深度合作。

  安徽淮南-淮浙煤电(电力)凤台发电分公司厂区全景。王蒙 摄

  就在去年11月,浙能集团和联盟里的申能集团等在上海签署了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合资经营合同,深化沪浙两地能源合作。这些早期的互动与合作,为联盟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双碳”探索并不罕见,但像这样跨区域成立产学研联盟的,尚属少数。长三角靠什么?包信和表示,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最为强劲的地区,但这里的能源结构还需完善,工业流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较高,未来有巨大的降碳空间。此外,长三角区域内,高校、能源企业、研究院所集中,本就有着密切的互动联系,建立联盟后更能形成互动机制,信息交流、技术互通也会更加便捷。

  “联盟成立只是起步,要让联盟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把联盟机制建设好,深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包信和说。长三角的“碳”索,不光是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探路,也是长三角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应有之义,今后这些创新成果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

  此外,包信和认为,对长三角来说,可以把能源的资源属性转变成制造属性。“风光资源是取之不尽的,长三角以制造业见长,应积极发挥研发优势,抓住机遇,依靠先进科技、先进装备,高效生产、高效储存和有效使用这些资源。”他说。

  热词三:产业链

  疫情,让长三角感受到了彼此之间产业链的紧密联系。然而,打造长三角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不光要产业链足够完善,也要足够强。

  在2021年的论坛上,长三角已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四个领域成立产业链联盟。今年,关于长三角产业链的故事,有了“续集”。

  在一批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中,两个项目格外引人注目——长三角产业链“强固补”基金、“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共建。

  前者将以资本赋能产业链。“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湖州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钮勇解释,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赋能,成立基金,恰好有助于长三角加大在产业链“强链固链补链”关键环节的深度布局。

  这次参会,他们希望通过跟上海头部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发挥“产业基金投资+产业链完善”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目前,基金目标是募集100亿元,重点布局半导体、数字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内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属性的优势科技企业及产业链。

  如果说布局优势科技产业链,有助于提高长三角产业链竞争力,那么对核电产业链的培育,则为长三角能源发展培育起一支后备军。

  浙江伦特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伦特),是“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共建方之一。记者在会场遇到总经理吴方亮时,他正在和核电领域的合作伙伴们打招呼,第一次参加高层论坛就与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签约重点项目,他颇为兴奋。

  作为来自乐清的一家企业,浙江伦特生产的是温度仪表和核测仪表,听起来不起眼,却是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所研发的仪表,解决的正是核反应堆内测量的难题。

  “‘国和一号’是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压水堆核电型号,如果建设成功,就能实现关键设备材料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形成核电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再到技术产业化的产业链条,展现出我国核电强国的实力。”吴方亮介绍,对于能源紧缺的长三角来说,这一项目的能源储备意义重大。届时,不光是浙江的秦山核电站、三门核电站等,整个长三角和其他区域的核电站都可以应用这些关键技术。

  产业链够强,才能足够有韧性。吴方亮说,“国和一号”产业链正是这样一条强链,各个环节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内涵,并且能推动科技、产业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长三角及全球能源低碳转型。

  而这样的产业链,正是长三角各方要合力建设和维护的。

  【浙江新闻+】

  4年间,长三角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

  合杭高铁湖杭段(湖杭高铁)进行最高测试速度等级提速试验,全线进入开通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合杭高铁湖杭段项目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城际铁路网和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 记者 张帆 董旭明 拍友 周蕊 胡越 摄

  经济活力:

  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同比2018年增长了27.7%。 

  长三角全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到8.1%,高于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

  创新活力:

  在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评选中,长三角地区共获奖137项,在全国占比超50%,其中一等奖获奖6项,在全国占比超4成。 

  2021年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了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达到104家,在全国占到20%。

  产业活力:

  目前,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为58.3%,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在全国占比分别为48.9%、47.2%和78.4%。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全国占比达到30%,并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两大算力集群。

  互通活力:

  2021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达到6542公里,比2018年增长54.7%,将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抱”得更紧。 

  长三角2021年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1.8%,同时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7亿人次,互联互通、互济保供的长三角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开放活力:

  2021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2021年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1万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总计1042.6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48.9%。 

  4年来,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达2722.2亿美元,累计专业观众注册人员约170万人次,累计展商超过1万家。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1年“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近10%的经济总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长三角;一体化;合作责任编辑:田雨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