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启幕。这个大会每十年举办一届,本届是该大会首次落地亚洲、首次在中国举办。浙江的“一山一海”站上了这一国际生态保护的交流平台。
一“山”是坐落于杭州的“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一“海”是位于温州的“南麂列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南麂,不仅是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首个海岛型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3年,南麂列岛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南麂列岛诸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
南麂何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追随着燕鸥的踪迹,一场特别的探访,揭开了这“世界级”生物圈保护区的面纱。
孤悬海上的小岛
一个属于凤头燕鸥的世界
黝黑的礁石耸起,要手脚并用才能攀得上去,这就是人迹罕至的南麂列岛平峙岛,浙江省内三个“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地”之一,在日月轮替中持续抒写着人对大自然的敬与爱。
岛上杂草丛生,穿过一条被人踩出的蜿蜒小径,眼前出现一块布告牌,上面写着“中华凤头燕鸥栖息地建设与人工招引”。
中华凤头燕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因数量稀少、踪迹罕见,被称为“神话之鸟”。2023年起,每年4月至9月都有志愿观察员驻岛监测,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和保护团队、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对他们予以专业指导。
布告牌附近的简易房里,观察员韩旭坤与李秉航闻声迎了出来,两个小伙子带着几分腼腆,抬手朝身后三间小屋指了指:“这就是我们的‘岛上之家’,工作间、起居室和厨房。”
走进工作间,最先看到的是两台监控屏,上面显示着凤头燕鸥动态。墙面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与字母交错,像是一张被反复增补的“观测密码图”。
“这些是一批批志愿者记录的产蛋、孵化等信息。一对中华凤头燕鸥每年仅抚育一只崽崽,我带你们到监测屋看看吧。”韩旭坤领着众人绕过简易房,朝另一端走去。
耳边的鸟鸣声越发清亮,抬头望去,上千只凤头燕鸥喧闹翻飞,甚为壮观。
透过监测屋的小窗,前方繁殖场一目了然,有三个阶梯式平台,排布着密集的巢穴。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所所长陈万东说:“这几年靠人工招引慢慢多了,今年最多的时候,中华凤头燕鸥成鸟至少19只,大凤头燕鸥5000多只。”
“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保护都很好,又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它们来落脚时发现有吃有住,就渐渐喜欢在这里栖息并繁育后代了。”李秉航说。
韩旭坤举着望远镜,熟练地扫过几个观测点。眼前,一只只幼鸟跟着亲鸟踱步,时而跌倒,时而趴下,种种憨态看得人心里发软,韩旭坤低声说:“我们每天都要数一数,找到这些崽崽。”
自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与种群恢复项目2023年实施以来,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方位开展保护宣传,海监支队同步加强海域管控和日常巡护,驻岛观察员每年5个月驻守。
在各方接力守护下,平峙岛燕鸥种群数量逐年增多,今年招引的中华凤头燕鸥繁育幼鸟5只;大凤头燕鸥累计产卵3100余枚,繁育幼鸟2400余只。
驻守海岛的意义
是成为生命韧性的见证者
简易房外堆着防范蛇、鼠等鸟类天敌的铁笼。“但本意不是为了捕杀。因为保护,不是单单为某一个群体,而是守护整个保护区,用恰当的方式为燕鸥提供更加适宜安全的环境。”韩旭坤说。
这是一场与燕鸥“共生”的守护。“雄鸟将刚抓的鱼轻放在雌鸟喙尖,比任何一支玫瑰都浪漫。”观察员在日志中记录着它们觅食、争斗、求偶、孵蛋、新生……
“4月9日,今年第一只中华凤头燕鸥现身平峙岛,20天后第一枚蛋就出现了。”韩旭坤坦言,每天弦绷得很紧,白天在监测屋与监控室来回跑,晚上写监测日志、填写十余份表格。
每年4月至8月是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期,雌雄双亲轮流孵蛋。“其间会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像今年第一枚蛋就是在快破壳时,被亲鸟弃巢了。”韩旭坤记录下“孵化失败”几个字,叹气道,其实也考虑过捡蛋人工孵化,可如果没有亲鸟教它飞翔、抓鱼、迁徙,它学不到活下去的本领,那算“活了”吗?
生命在这里展开的并非童话,而是生存的博弈。失败是常态,而成功,不但需要天时、地利,还要有坚持与运气。
谈起今年6月1日破壳的第一只雏鸟,韩旭坤和李秉航的眼睛都亮了——
“睡前想着再去看一眼,结果就发现出来了,真是突然的惊喜!”
“像接生了个小宝宝,那天刚好是儿童节,特别美好!”
平峙岛上,燕鸥们用破碎的蛋壳,和一次次对天敌的警惕,诠释了最温柔的力量——坚持。就像韩旭坤在《海岛周记》里写的:我们驻守在这座小岛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成为这份生命韧性的见证者。
海与候鸟的故事
是“与自然共生”的样子
厨房里,数十桶饮用水堆在地上,李秉航略显生疏地切着肉。
“生活物资送来,我们就用肩膀扛。”韩旭坤不经意间一句话,道出了事实:在岛上用力活着的,不止燕鸥。
当两个小伙子一次次爬上40多米高的峭壁,搬运几十桶饮用水时;当一天里经历早穿羽绒午穿短袖时;当被蚊虫叮咬得彻夜难眠时……“最有诗意”的岗位渐渐摘下了“浪漫滤镜”,显现出“与自然共生”真实的样子。
海面上,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监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朱观余指挥执法艇开展巡查,对每一处岛礁都熟稔于心。他感慨:“巡海八年了,只要天气允许就会环岛20多海里。以前常撞见非法捕捞船只、海洋垃圾,如今越来越少,反倒常常遇见珍稀鸟类,整个海岛都有股鲜活劲儿。”
在南麂列岛的生态守护战里,还有很多“朱观余”在默默发力,有渔民,有民宿经营者,有土生土长的海岛人。
南麂黄渔嫂民宿老板娘黄慧红,便是其中一位。每当空闲时,她就绕着民宿周边的海滩走一走,顺手捡起垃圾。“生态环境得靠大家一起护着,我们这叫立体保护。”她脱口而出。
燕鸥繁殖季,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团队负责人范忠勇带着团队登岛考察,他说:“南麂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通过全方位的立体保护与规范化栖息地建设的实施,已成为凤头燕鸥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
海与鸟的故事,被画进由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牵头制作的儿童绘本《一只鸟的奇“麂”之旅》,于近日出版。故事的主角是首只在平峙岛繁殖场出生的中华凤头燕鸥“绿环ZD2”,曾连续两年重返南麂。“‘绿环ZD2’的故事既向公众科普这一珍稀物种,也展现了南麂的独特风光与丰富生物资源。”陈万东说。
听闻南麂的“生态故事”将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亮相,温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所长张永普满心期待:“这是集中展现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成就、拓展美丽浙江影响力的重要机遇。南麂能站上这国际舞台,是多年来所有人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守护的结果。”
告别时,渔船渐行渐远,韩旭坤与李秉航站在礁石上不停挥手,直到两个身影缩成黑点,与漫天晚霞融为一体。他们的声音似乎仍在耳畔回荡:“这里真的很美,今后想报名再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