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科技部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发布,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四。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包括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获取等5个维度指标。分指标看,浙江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3个维度指标居全国第四,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等2个维度指标居全国第五。
近年来,浙江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迭代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2%、再创新高,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重大科创平台提能升级。浙江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均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11个设区市全覆盖。实施科创平台基地“白名单”制度,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推动“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企业累计共建联合实验室125家。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浙江与国家基金委联合设立五年25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规模全国第一,重塑形成省重大科技计划、省基础研究计划、省重点行业领域科技计划和省地协同项目四大省科技计划,建立推广“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布局实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脑机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通义千问Qwen3、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等一批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30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省属高校获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巩固提升,形成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的“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创新联合体建设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机制。构建以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载体、科技金融为保障、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建设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2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设立全国首家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鉴证中心,建立首批9个“先用后转”成果池、入池成果超7700项。
科技人才活力充分激发。中欧人才交流与创新合作中心加快建设。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选聘“科技副总”,实现县(市、区)全覆盖。10个设区市进入2024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前50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组团式”科技援疆等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开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落地建设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等元首外交重大科技合作平台,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协同立法,发布施行《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构建涵盖人才引育、科研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全口径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型城市群加快建设,9个城市登上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