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院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实时屏幕。
浙江在线杭州9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施宇翔 编辑/陈健)2016年9月13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故意杀人刑事案件,法庭上的显示屏幕格外引人关注。在庭审中,法官和诉讼参与者说的每一句话都同步记录在显示屏上,迟延不超过500毫秒。庭审记录还会不时进行自动纠错,而书记员的双手却一直未触碰过电脑键盘。
与此同时,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西湖区人民法院……也在同步开庭,同样不需要书记员动手,庭审记录全部快速、准确地显示在屏幕之上。至此,“浙江法院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全面上线,在全省105家法院推广应用。
以科技进步提高审判效率,以信息技术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浙江法院率先走在全国前列。
以录音录像代替书面记录
浙江法院探索先进庭审科技
传统庭审过程中,书记员记录全部发言需要较长时间,当事人、律师、公诉人也要花上大量时间核对笔录,同时笔录还可能出现不全面或不准确等情况,引起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为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办案效率,浙江法院学习借鉴先进方法,依托高清数字法庭系统,于2014年8月在全国首开先河,积极探索以庭审录音录像代替传统书面笔录。
“实行庭审记录改革后,书记员记录负担显著减轻,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辅助工作。”浙江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介绍,庭审记录改革的“蝴蝶效应”显现,不仅使庭审用时明显缩短,调解撤诉率、当庭宣判率、平均审理天数等数据也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简式裁判文书、文书签发权限等改革措施,也在庭审记录改革的倒逼之下得到显著推进。
智能语音系统能“自主学习”
整体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
2016年3月,浙江法院又率先研发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配合现有完善的高清数字法庭系统、庭审录音备份系统和“审务云”,形成了“视频+音频+文字”的全链路、多层安全、同步识别的智能记录体系。
这套系统不仅具备语音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自动学习历史案件数据,结合不同法官和诉讼参与人的语音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哪怕带有一定口音的普通话,机器经过反复的学习和模型训练,识别率也可持续提高。
为提升当事人姓名、案件特定关键词的识别率,还可以提前导入案件起诉状等内容,让机器进行提前学习。目前,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整体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
系统拥有大数据功能
可分析法官习惯 为当事人画像
智能语音识别系统操作十分方便,只要点击安装在电脑桌面上的软件即可“一键开启”。同时还能为调解、合议、听证、审判委员会讨论、制作文书、文书校对、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办案环节提供语音转写服务。
语音识别过程中,法官或书记员还可对识别出的文字进行实时修改或标注,系统会自动匹配标注部分录音,方便查看、编辑。此外,系统还具备争议焦点归纳、法官庭审习惯分析、当事人画像、案件预判、知识挖掘等大数据功能,能更好地服务法官办案、审判管理,服务人民群众。
用过这套系统后,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法官林阳说:“以前庭审笔录经过书记员的理解、归纳,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而现在能够原原本本记录发言人的意思。作为法官,能更好地把握当事人的情绪及意向,有利于之后的调解工作或者判决书的撰写。”
滨江区人民法院法官叶伟则说:“有了语音识别系统,法官可以集中精力主持庭审,提高了庭审效率,更有利于公开、透明和公正。”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