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浙大“文化之光”实践团在湄潭镌刻青春与传承的诗行

字体:
—2025—
08/01
08:50:20
2025-08-01 08:50:20 来源:潮新闻 通讯员 张清悦 施扬 陈启源 耿佳琪

 实践团队员教当地小朋友做漆扇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与浙大西迁湄潭85周年的特殊时刻,7月14日至28日,浙江大学丹青学园“文化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开展了一场融合支教、调研和宣讲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团由浙江大学丹青学生会的15位成员组成,专业涵盖人文、外语、社科、新闻传播与理科(生环化地),他们带着知识与热情,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多元课程点亮求知灯塔,双向交流搭建成长桥梁

  实践团在支教过程中精心开设16门多元课程,总计63课时。依托生态专业特色,实践团积极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overs4Climate”项目,开设“水下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茶生态与气候”等系列主题课程,将生态保护意识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为更好地了解湄潭同学的需求与成长状况,实践团与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浙大湄潭籍同学进行线上交流。通过深入沟通,实践团收集到大量一手信息,为后续开展湄潭学子所需的线上支教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丹青学园计划持续开展针对湄潭学子的“线上 + 线下”长周期支教项目,在课业辅导基础上,提供长期性一对多结对陪伴服务,全方位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湄潭浙大小学教师赴浙大参加AI教学专题培训,这种双向交流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两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为湄潭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团队员授课场景

  重走西迁路感悟先辈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探寻振兴密码

  活动期间,实践团踏上重走浙大西迁路的征程,深度调研文庙、永兴古镇、浙大教授楼等承载抗战办学记忆的历史遗址。站在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前,成员们深切感悟到烽火岁月中浙大人“教育救国、求是奋进”的坚韧品格,这份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在实践中勇往直前。

  实践团调研茶园

  充分利用支教之外的时间,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万亩茶海,走访阳春白雪、琦福苑等代表性茶企,并与县农业农村局进行座谈。通过调研,实践团详细探究了“以路兴茶,以茶促旅”的湄潭乡村振兴模式,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此外,实践团还组织召开在黔校友座谈会,邀请历届校友分享职业发展经验。校友们的亲身经历和宝贵建议,为实践团成员的未来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让成员们对自身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创新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多语传播助力文化出海

  积极申报团中央2025年“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将“核你在一起”“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发展”等课程以视频、情景剧的形式融入支教。这种生动有趣的宣讲方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为促进家校互通,实践团成员结合对当地文旅产业、教育实际的调研和在校支教经历,联合参与暑期夏令营的学生与家长,以全过程直播的形式开展活动。同时,实践团与学生、家长围绕共同的成长经历,通过“开放麦”即兴宣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们在交流中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更好提升宣讲效果,实践团与电子科技大学“信仰之光”宣讲团共赴遵义会议旧址,就“如何有效创新宣讲方法”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双方计划以“导游词 + 微党课”的形式,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宣讲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双方头脑风暴也打开了“文化之光”实践团宣传当地特色文旅资源的新思路。实践团坚守“讲好中国故事”初心,以多国语言为载体、以纪录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湄潭的独特魅力,推动湄潭文化国际化传播,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以支教服务启迪学生心智、以走访调研同频当地脉搏、以蹲点宣讲赓续西迁精神,浙江大学丹青学园“文化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浙大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大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