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白露至,秋意渐浓,如何“润养”一秋?

字体:
—2025—
08/27
09:14:31
2025-08-27 09:14:31 来源:浙江在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近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大地暑热渐消,早晚微凉,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秋水长天之间自有一番澄澈清朗之意境。白露不仅是自然界开始由阳转阴的重要节气,更有一套传承千年的中医养生智慧——收敛润养、药食同源、身心调摄,在此时节体现得尤为鲜明。

  中医遵循“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四季节律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这样描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灵枢》写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强调人应顺应时令,主动适应天地自然的变化。秋季来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可见,白露开启的仲秋时节,中医康养的核心在于“收敛”,在于“润养”,在于让身心由燥热喧闹渐归平静安宁,以应对自然界的阴阳交替,开始新的循环。

  白露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夜间气温多降至20℃以下,首先要添衣加被,做好防护,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民间常说的“白露不露身”正是顺应白露节气特点形成的养生谚语。人体此时若仍像夏季一样暴露肩颈、腰腹、脚踝等部位,易使风寒之邪侵入,引发感冒、关节不适等问题,要顺应秋季“收敛”的需求,保护阳气与脏腑。当然,民间也有“春捂秋冻”之说,但这是针对健康人群总体而言,有旧疾或体质虚弱的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切勿盲目“秋冻”引致疾病加重。再者“秋冻”也有讲究,白露微寒起时保暖的重点不在穿得多,而在于护住三个关键部位:颈部、腹部和脚部。颈后部大椎穴,受风后易引发头痛感冒;腹部属阴,寒凝则气血滞,女性尤其须注意;脚部离心脏最远,循环差,所谓“寒从脚下起”,睡前用40℃左右的温热水泡脚15分钟,辅以按摩涌泉、太冲、太溪、昆仑等脚部要穴,是秋季相当简单有效的养生法。

  白露后昼夜温差拉大,地面水分蒸发加速,空气湿度下降,同时秋季风力增大,人体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度会比夏季快2~3倍,因而秋季的“燥”通过环境影响人体,加剧了“体感干燥”。中医认为,燥邪当令,易伤肺津,此时人体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脏器就是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司呼吸,外合皮毛。燥邪侵袭,就易导致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因此要注意饮食调节,应以滋阴润燥为主,秋季“润养”的道理也就在此,可多食白色食品,如《本草纲目》记载的山药、芝麻、蜂蜜、粳米,包括银耳、百合、杏仁、豆浆、梨等,少吃辛辣、烧烤、油腻之物,以免助燥伤阴。白色食品多归肺经,肺主皮毛,除了特别适合秋季润肺养阴止咳,经常食用还有美容养颜、健脾和胃、调节血脂、安神助眠、增强免疫力之功效。一锅老鸭煲,配以沙参、百合、玉竹等辅料;一盅健脾润肺鸡汤,煨以白扁豆、白茯苓、白术等道地药材,正是秋季药食同源之佳品。

  秋高气爽,还是锻炼的好时机,但不可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导致津液耗伤和阳气外泄,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为宜。这些运动动作柔缓、注重呼吸与意念配合,能促进气血循环,放松心情,缓解秋郁,是符合秋季“收敛神气”康养原则的导引运动。运动时长不宜过久,一般30~60分钟以自身感受舒适畅达为佳。运动时间宜选择气温条件适宜的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时段,避开多露水雾气、寒湿气重的日出前凌晨或夜晚。

  秋季养生还应注重情志调养,重在“舒畅”“安宁”四字。秋天草木逐渐凋零,人易生悲秋、忧郁的情绪,这在中医看来,是肺气应秋而变的表现。《灵枢·本神》中提到:“肺气虚则悲”,“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情绪持续低落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闲暇时不妨去湖边漫步、登北高峰、爬莫干山,登高望远,赏秋色斑斓,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开阔,有时间还能观一场钱江潮涤荡胸襟,疏解郁结。此外,中国文人素有“秋冬习字画以静心”的传统,湖笔、宣纸成为此时节涵养性情的最佳媒介。笔墨自带“静心”特质,作画习字时凝神静气、呼吸平缓,其过程本身就是在“修心”,这正是秋季“以艺养神”身心调摄的妙招。

  白露,承夏启秋,愿我们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收敛润养,身心俱安,健康常伴。

  (作者:陈敏俊,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节气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