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家中常备的“午时茶颗粒”,您用对了吗?

字体:
—2025—
11/21
19:29:07
2025-11-21 19:29:07 来源:浙江在线

  在儿科门诊,淳安县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胡荣全常常遇到家长这样的询问,“医生,孩子有点着凉,流鼻涕、不想吃饭,家里有盒午时茶,能给他喝吗?”

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中成药,午时茶颗粒因其药性平和、适用范围广而备受家长青睐。然而,任何药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使用,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审慎的态度。针对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胡荣全从儿科医生的角度,带家长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和使用午时茶颗粒。

  午时茶不仅仅是“茶”

  午时茶颗粒,虽然名字带“茶”,但它是一种正经的中成药制剂。它的配方源自经典,由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麦芽、甘草、桔梗、六神曲、紫苏叶、厚朴、红茶等近二十味药材组成。

  从其庞大的组方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它的三大核心功效:

  首先是解表散寒,方中羌活、防风、紫苏叶、白芷等,善于驱散人体肌表的风寒邪气,针对因受凉引起的恶寒(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身体酸痛等症状。

  其次是祛湿和中,苍术、厚朴、广藿香、陈皮等药材,能够燥湿、行气、健脾。这主要针对湿邪困阻中焦(脾胃)导致的脘腹(胃脘和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最后是消食导滞,山楂、麦芽、六神曲(合称“焦三仙”)、枳实等,是经典的消食导滞药组,能有效促进消化,消除积食。

  因此,午时茶颗粒的典型适应症是“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既有着凉感冒的表现,又有吃多了不消化的症状。这在儿科临床上非常常见,比如孩子白天玩耍出汗后吹了风,晚上又吃了顿大餐,第二天就可能出现上述一系列“寒包食”的症状。

  抓住核心证型是关键

  在儿科实践中,准确辨证是安全有效用药的前提。午时茶颗粒并非万能感冒药,它有明确的适用场景。

  典型适用情况包括:孩子有明显受凉史,随后出现怕冷、发热(通常为中低度热)、鼻塞、流清涕,同时伴有腹胀、口中有酸腐气味、食欲明显下降、大便酸臭或腹泻(大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等;舌苔通常表现为白腻或厚腻,这是寒湿与食积的典型舌象。

  当然,以下情况就要谨慎使用或不适用情况:

  风热感冒:如果孩子表现为发热重、怕冷轻、咽喉红肿疼痛、流黄脓鼻涕、咳黄痰、口干想喝水,舌苔黄腻,这属于风热感冒或夹有里热,此时使用性味偏温燥的午时茶无异于“火上浇油”。

  暑湿感冒(夏季常见):夏季高热、头晕、恶心、倦怠、舌苔黄腻,常见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早期,也不适合午时茶。

  纯食积无表证:如果孩子仅仅是吃多了,腹胀、口臭,但没有丝毫感冒症状,那么单独使用保和丸等纯消食导滞的药物会更对症。

  药物过敏史:如已知对其中任何成分过敏,应禁用。

  儿童用药,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家长关心的剂量与用法,务必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根据儿童年龄或体重调整剂量。通常建议:1-3岁:建议咨询医生,通常用量为成人的1/3或更少;3-6岁:可用成人1/2剂量;6-12岁:可用成人2/3剂量;12岁以上:可参照成人剂量。最好用沸水冲化后,趁热服下,服后可以喝一小碗热粥,并盖被取微汗,以助药力发散风寒,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服温覆”。

  作为非处方药,用药2-3天后,若孩子症状明显缓解,如体温正常、食欲恢复,即可停药。如果服药期间出现高热不退(超过38.5℃)、咳嗽加剧、呕吐腹泻严重或出现皮疹等新发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午时茶成分复杂,应避免与其它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药(如保济丸、藿香正气水等)联用,以免成分重叠或药性冲突,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需与西药联用,建议间隔1-2小时。

  胡荣全看来,午时茶颗粒是治疗儿童“外寒内食”证的一个良好选择,它体现了中医“表里双解”的治疗智慧,能够解决一部分轻中度的常见病,减少患儿去医院的奔波和交叉感染风险。

  “辨证用药”是中医药的灵魂。胡荣全说,不能因为它常见、非处方就掉以轻心,提升家长的中成药用药素养,也是儿科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午时茶颗粒;儿科医生;症状;孩子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在儿科门诊,常常遇到家长这样的询问:“医生,孩子有点着凉,流鼻涕、不想吃饭,家里有盒午时茶,能给他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