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感恩奋进的力量”特别策划⑥
革命老区焕新颜 看横坎头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之路
编者按:传承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生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依托红色资源,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区。他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召开座谈会,看望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此后不久,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习近平同志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展变化。“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摘自201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这十年来,横坎头村上下一直沿着嘱托,不断感恩奋进!近日,浙江在线记者走进这个美丽乡村,探寻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之路。
郭涛 浙江在线记者 杨丹丹 发自宁波
四明湖畔,风景秀丽,初秋时节的宁波余姚横坎头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村中,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间小道和白墙黛瓦的民居,缓步行于绿荫之间,耳畔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
昔日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贫困村,如何在短短十余年间发生巨变?依托红色资源实现“破茧”,是横坎头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秘诀。
落笔“搬迁协议”,开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新篇章
四明山深处的横坎头村,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紧邻浙东区委旧址,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保存着横坎头最为宝贵的红色记忆。
踏进纪念馆,小院泛黄的外墙印着岁月的斑驳,横坎头村老村长黄志尧带领着浙江在线记者自如地穿梭在各个展区。“这是我出生的房间呢!”走到纪念馆中心处的展区,76岁的老村长指了指侧面一间已上锁的小房间,笑着说起这段他与纪念馆之间的故事,言语中既是喜悦又有不舍。
黄志尧在纪念馆内向记者展示自己出生的房屋 浙江在线记者 杨丹丹 摄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
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
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变发展。
戴上“小喇叭”,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乡村幸福故事
“这是一位身中枪弹战士的遗物,当时他知道自己要牺牲了,就把身上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给了战友……”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讲解员李玲穿行于游客之间,即使腰间的“小喇叭”传出的声音已有些沙哑,她仍是竭力提高自己的音量,以饱满的状态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李玲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今年已经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16个年头。2006年,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初建成,感动于革命志士曾经的抛头颅、洒热血,她坚定地选择投身横坎头红色旅游的建设发展之中。
李玲正在做讲解工作 浙江在线记者 杨丹丹 摄
这些年里,通过腰间的“小喇叭”,李玲一遍遍讲述历史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传到了许多游客的心里。李玲说,曾有香港游客来此游览,“我问他们为何不远万里来此参观,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想感受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游客的回答令她深受触动。更有游客在纪念馆的照片中发现自己的爷爷而泪流满面,这些都成为了支撑她的精神动力。
游客往来间,李玲传播着红色故事,也见证着乡村的成长。“在这工作、生活真的很幸福。”在和浙江在线记者交谈时,李玲一直重复着“幸福”这个字眼。她说现在道路宽敞,村貌整洁,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李玲讲解的期间,路边的农家饭店已是炊烟袅袅。“来了来了,要吃点什么?菜单里的菜都有!”刚刚备好饭菜,餐馆老板劳阿姨洗了手便从厨房出来招呼客人。“村子里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好,客人也越来越多,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上去了。”提起开餐馆后的变化,劳阿姨表示。
“那时候都是泥巴路,出去买菜还要翻山越岭的。一下雨,车身溅的都是泥巴,简直不能看。”说起以前买菜的经历,劳阿姨不禁皱了皱眉头。而现在,不管是樱桃、蓝莓、猕猴桃,还是传统美食大糕,横坎头村乃至整个梁弄镇的农特产品无论是“迈出去”还是“走进来”都更加便捷。
劳阿姨家如今已经开了分店,还招聘赋闲在家的叔叔阿姨做帮工,劳阿姨的女儿毕业后也留在自家餐厅帮忙创业。像劳阿姨一样伴随红色旅游迈向幸福生活的并非个案,到了去年,村域面积仅7.3平方公里的横坎头村已经有8家农家乐和4家民宿,全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258元,比2020年分别增长146.1%和10.99%,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坐上“小火车”,带头共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暑期的横坎头就如同夏日气温一样,热度不减。来自浙江金华的吴女士和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上午参观了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刚从劳阿姨的餐馆走出来,计划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今年夏天太热了,有小火车可太方便啦,女儿还想去汪巷村看看‘状元故里’呢!”
其实不仅是横坎头村,整个梁弄镇的红色资源都十分丰富,吴女士和女儿搭乘的小火车正是一列接驳各个红色景点的旅游巴士。火车的“蓝”与革命的“红”相互辉映,横坎头村是这趟老区“复兴号”的车头,而后面的点位还有传承千年古韵被誉为“状元故里”的汪巷村、小水果产业红火的甘宣村……
美丽田园观光小火车 图片由横坎头村提供
当小火车在红色景点间自在穿行时,有许多幕后工作者在给红色旅游的用户体验做着“锦上添花”的努力。在村委会二楼,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正在办公室与村发展公司的工作人员商讨小火车“车票”的设计图。
“‘以红引人,以绿留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选择”,黄科威强调,如何串起四明山腹地的这一颗颗“珍珠”是关键。他介绍,原来单个村落的景点不够丰富,来一趟看一村的“性价比”不高是事实。今年,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片区之一的横坎头村,用一辆小火车将汪巷村、甘宣村联系起来,以红色文化引领,同步感受田园风光,延长游览时间,增加消费潜能。“半小时一趟的小火车提升了旅途的舒适度,正在设计中的‘火车票’则将游客的‘体验感’和‘仪式感’拉满。”黄科威说。
在黄科威看来,只有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才有底气满足村民诉求,完善村级治理。他表示,依托红色基因发展旅游业是条好路子,但不能仅消耗红色资源,而是要通过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带动辐射周边村落互促发展共同奋进。
目前,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数个行政村正在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红色资源集群、特色农业以及“美丽田园”观光项目,推进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资金,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离开横坎头的时候,又一个旅行团走向纪念馆,讲解员身上的“小喇叭”已有些褪色,而这里的红色故事依旧鲜亮,更在新的时代散发新的魅力,接续感恩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