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你发过电报吗? 5月1日杭州将停止电报收发业务

字体:
—2025—
04/11
11:08:44
2025-04-11 11:08:4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高雅

  浙江在线4月11日讯(记者 高雅)你发过电报吗?

  这几天,不少市民发现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外多了一块退市公告展板,上面写着:“现有电报网设备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已无法正常收发电报。从2025年5月1日起,我公司将全面停止杭州地区电报服务。”作为杭州目前唯一可以提供发报服务的营业厅,这份公告代表着,此后全国将仅剩北京能够提供发报服务。

  即将退市的公告发布后,这几天,杭州的电报业务量激增,平均每天要发300份以上,多的时候能超过500份。

  每封电报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在营业厅二楼,记者遇到了许多年龄不同、背景各异的市民,都想趁电报业务退市之前体验一把。在抬头印有“电报”二字的绿色格子纸上写下收报人住址、姓名、电报内容等事项,送到门口贴有电报业务的房间,然后交钱,再等待电报送达即可。

  作为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自1992年至今,物价飞涨,而发电报的价格一直保持在每字0.14元,许多怀旧的人依旧秉持着“惜字如金”的老规矩。

“北京北京,我是杭州。”市民李先生只在电报纸上写了八个字,“准备发给北京的朋友,他就要结婚了,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我远在杭州的美好祝愿。”

即将发往北京的电报 记者 高雅 摄

  因为来发报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所以不乏搞怪幽默的电报内容,比如“有急事速回微信”“出去嗨!”等,网络用语+电报的组合方式,碰撞出了一种独有的风格……在现场,记者看到了各种类型的电报内容,每封背后都承载了一份独特的情感。

  有长辈为后辈寄予期望的。从临平区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营业厅的市民马先生,只为给正在读初三的儿子写一句,“好儿子,愿你不负韶华,未来可期。”马先生说,自己小时候看到过大人发电报,但是从未亲自体验过,想趁着取消前感受一下,为儿子写下祝愿,希望他能拥有美好的人生。“相比于发微信,电报需要字斟句酌,更有仪式感,更郑重。”

  有后辈对长辈表达祝福的。一位不到5岁的幼儿园小朋友跟着妈妈来到营业厅,认真的在纸上写下“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妈妈说,虽然她可能还不懂什么是电报,以后可能也没机会体验,但再碰到语文课上与发电报相关的阅读理解时,会有更深的感悟。

  有跨越20年时间见证爱情的。一位给丈夫发电报的女士表示,电报见证了两个人跨越岁月的感情。“20年前,丈夫曾在恋爱时给我发过电报,现在他正好在北京培训,所以我也想趁着杭州业务结束之前发出一封回信,很有纪念意义。”

正在给姐姐发电报的游客 记者 高雅 摄

  来发报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还在读高中的小项表示,之前只在电影《解密》里看过电报,滴滴嗒嗒的感觉很神秘。她特意从海宁坐高铁过来,为正在浙江工业大学读书的姐姐写下了“陈春杳杳,来岁昭昭;昭昭如愿,岁岁安澜”的祝愿。项女士笑着说,她准备给姐姐一个惊喜,所以只要了地址,但没透露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姐姐肯定想不到我是要发电报。”

  一旁,有两位背着相机的大学生也加入了发报大军,今天,他们不仅想要用摄影记录下这一刻,还在电报纸上写下了“合影”的字眼,用文字的方式留念。“我们只寄过明信片,从没接触过电报。”他们说,今天为了发报,还特意换了现金过来,感觉很有趣,也是一种复刻回忆。

结伴发电报的“05后”学生 记者 高雅 摄

  还有一口气花了120元的发报大户,营业厅熟面孔徐女士不仅自己发,还开始为全国各地的朋友代发,已经跑了好几趟。说着,徐女士为记者展示起了手中的电报纸,有送给直博人大即将毕业姐姐、送给在法院工作朋友的。徐女士说,虽然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将永远留存。

  专职电报员见证时代变迁

  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惠兴路报房里,专职电报员任宏在专注地忙碌着。

作为杭州电信最后一名专职电报员,他1981年就被安排在电报岗位上,一做就是10余年,后来离开电报岗,在营业厅从事过多种销售工作,两年前,上一任电报员退休,他又重新回到了电报岗位。今年12月,他将迎来退休。

面对这几天的“火爆”,任宏有点意外,“现在,收发的时效性都有所延迟。”他说,之前一年才发20份左右电报,自己所在的“中国电报微信群”,也只有全国各地的11名在岗、离岗同事。曾经,电报也有黄金时期,仅武林营业厅,就有40多名营报员,每天收发电报1000多份,重要的事、紧急的事,都是通过电报从杭州发往世界各地,内容涵盖海洋业务电报、气象电报、民间通讯电报等。

  忙碌间隙,任宏拿出了一本标准电码本,上面记录着4000多个数字编码,比如“0375 6015”就是“再见”的意思。事实上,目前所有办理的电报业务,是通过电脑上输入文字、打印之后再寄出,而非传统电报机发出,杭州在役唯一的电报机去年就无法正常收发电报了。

  “现在通信方式的选择太丰富了,电报退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任宏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网络相比,电报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按字收费的昂贵成本、信息传递的单一性、以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等,面对更加便捷、高效、多元化的通信方式,电报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但不可否认,电报曾经发挥过的历史作用。1883年,浙江省正式开通电报业务,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尚未问世的年代,电报线路如同一条条生命线,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在广阔的大地上编织着一张张无形的通信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承载着时代的脉搏和个人的情感,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记忆符号。

  电报退市,但那些连接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与牵挂永远都不会消逝。

  让我们对这位见证岁月变迁的老朋友说声:“0375 6015”(再见) 。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电报;通讯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这几天,不少市民发现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外多了一块退市公告展板,上面写着:“现有电报网设备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已无法正常收发电报。从2025年5月1日起,我公司将全面停止杭州地区电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