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7日讯(记者 戴凯霖)清晨,台州大陈岛海域波光粼粼,渔民老王的渔船“满载而归”。这一次,他的收获不仅仅是银光闪闪的渔获,还有成捆的塑料瓶和缠绕的废弃渔网。“以前,这些垃圾漂浮在海上,就像一道道伤疤。现在,它们可都成了宝贝!”王师傅笑着说……
8月6日,由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踏上中国东海之滨的台州之旅,寻找当地让海洋塑料“重生”的“秘籍”。
王师傅“收获”的垃圾,变成了哪些宝贝?采访团在“小蓝之家”找到了答案,这里记录了“海洋伤疤”的华丽转身。
2023年10月,台州独创的“蓝色循环”模式在全球25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海洋污染治理贡献了一份惊艳的“中国方案”。“小蓝之家”便是“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其位于椒江大桥东侧潜艇基地旁,是椒江区用于科普、宣传“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污染治理模式的多功能生态展馆。
“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记者 戴凯霖摄
在这里,每一件塑料垃圾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身份证”。
工作人员拿起一个再生的手机壳,轻轻一扫二维码,立刻展现出详尽的溯源信息:这个手机壳的原料来自浙椒渔10086号渔船于8月5日在东经121°海域回收的塑料瓶。“这就是我们能够从全球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工作人员表示。
“海塑溯源”系统的背后,凝聚着台州在海洋治理方面的智慧与创新。
针对海洋治理,他们成功破解了三大难题:智慧治污方面,“海洋云仓”实时监控每艘渔船的垃圾回收量,“渔省心”平台则自动生成红、黄、绿三色码,让环保表现一目了然;制度创新方面,全国首个《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在台州落地实施,涵盖了23项国家标准,规范了全产业链;共富模式方面,沿海居民变身“海洋清洁工”,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低收入群体月均增收2000元,实现了“捡垃圾=赚钞票”的良性循环。
由海洋塑料制作而成的手机壳 记者 戴凯霖 摄
在台州湾椒江段,晚风轻拂,滨海步道灯光璀璨。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机器轰鸣的造船厂。通过生态修复,这片海域已经焕然一新,成功跻身“国家级美丽海湾”候选名单。更令人惊喜的是,游客脚下踩着的步道地砖,正是由回收的塑料瓶再生而成。
“现在看到海漂垃圾,就像看到钱一样。”渔民老李的话语道出了“蓝色循环”模式的精髓。
在台州海洋塑料展览馆内,废弃渔网被巧妙地转化为时尚手包,矿泉水瓶则重生为艺术长椅。这些“海洋宝藏”经过德国TÜV认证的再生工艺处理后,以高出市场30%的溢价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增收,超过亿元。
如今,“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项目也在不断地推广复制扩大。蓝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杜馨媚透露:“除沿海一带塑料瓶回收利用以外,针对量大面广的渔网、缆绳、浮球等各类海洋塑料,蓝景科技正在建设1号海洋工厂项目,预计今年8月份投产试运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