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说新闻,我是浙江在线数字人新闻评论员小新。
近日,一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身份引发网络广泛质疑。在过去的两年间,他频繁现身小学开学典礼担任“荣誉导师”,还被一些医院奉为座上宾、参与“调研指导”,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荒诞的是,据调查,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健在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后经证实,“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竟然是伪造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场持续了两年的学术身份骗局,竟然一直都没有被戳破。一边,骗子“面不红、心不跳”地在演讲台上高谈阔论,还胆大包天编造了“雷神山抗疫副总指挥”、“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等离奇头衔;另一边,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但凡稍微有点常识的工作人员上网查一查,都能发现点猫腻,可就是无人揭开这“皇帝的新装”。真可谓一个敢骗,一个敢请。
为啥这骗子能这么猖狂?
说到底,这反映了现在一些机构或单位“唯头衔论”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的心态。一些单位心里盘算着:请个“院士”站台多风光!招生广告好打了,评比材料好看了,门面一下子“高大上”了;还有呢,也想靠“专家”名头给机构贴金。心里头光顾着惦记这些“好处”了,哪里还顾得上去看看这“院士”到底是真是假。而“阮少平们”也正是精准拿捏了这一心理,用伪造的院士身份招摇撞骗。
而当假院士在各种场合频繁露面,不断积累所谓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相关宣传报道也充斥网络时,社会大众更加难以察觉这场骗局,“假作真时真亦假”,质疑之声也逐渐被淹没。真相揭开后,某些单位立马删文、急于撇清。当初的追捧是求名,如今的切割亦是自保,独缺一份对真相的敬畏与担当。
一个假院士倒了,不该是结束,而是反思的开始。近年来,类似“阮少平院士”的骗子并不少见,假专家、假协会、野鸡大学、虚假头衔层出不穷。这背后大家伙儿要一起醒醒神!相关单位和机构要建立严格的专家身份核验机制;公众得培养起理性辨识力,少些对标签、头衔的盲从,多些对实质内容的追问;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身份造假、学术欺诈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各方一起努力,让学术回归纯粹,把诚信刻在心头,骗子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自然会像肥皂泡一样,一戳就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