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没死呢,就叫我们去火化”。视频中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
这颇具冲击力的一幕,就发生在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当地一村民反映称,家中老人尚未去世,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上门要求火化。对此,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说,在当地有“人快去世时放在地上”的习俗,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
政策宣传本是好事儿,为何家属的情绪会如此愤懑激烈?显然,工作人员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人还没有去世,就急不可耐上门提及火化等丧葬事宜,虽无恶意,但显得过于直接和不近人情。中国人历来重视“慎终追远”,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会让家属感到难以接受。
面对舆论压力,颍上县红星镇人民政府于8月20日晚发布道歉声明,承认“在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引导中,存在工作简单、方法不当等短板不足”,并表示已上门道歉,争取当事家庭谅解。
事实上,殡葬改革的出发点本就是为了破除陋习、减轻民众负担,当地提供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也体现了政策的善意。但好的政策,更需要以细致、体贴的方式落地,如果执行中不注重方式,忽略了人的情感感受和传统习俗,往往容易让“好意”变“恶意”。
在推动殡葬改革时,宣传尤其要注重时机与方法。至少应该避开老人病重、家属心力交瘁的时刻。沟通时多一些温度,少一些生硬的条条款款;多倾听家属的实际难处,而非一味强调执行。有时候,结合本地风俗耐心引导,往往比强硬推进更能赢得理解与配合。
基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量起来很短,走起来却需要颇多的智慧和温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