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流量,有些人甚至也底线也不要了。
8月16日,一则“西安网红直播求婚”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刷屏,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一名网红单膝跪地,深情表白:“xx,愿不愿意给我一次机会,做你男朋友,做你老公,给你一个幸福安心安康的家。我以后挣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现场约15名工作人员配合营造气氛,最终对方戴上戒指,宣布“求婚”成功。
然而,不到二十天,西安警方的一则通报揭穿了这场“浪漫”背后的真相:所谓求婚,实为有剧本的炒作,目的是推广带货、博取流量。这场被包装成真情告白的闹剧,本质上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算计。
该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网红行为底线的深刻质疑:为了流量,是否就可以不顾真实,肆意操纵公众情绪?
在流量经济时代,流量虽能带来经济利益,但也考验着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感。本次“求婚”剧本的策划者,显然熟谙如何利用情感话题制造爆点,通过虚假“承诺”收割大众关注。将私人情感公开异化为营销工具,不仅亵渎了情感本身的真诚,更折射出部分网络内容创作者为追逐流量不惜模糊真实与表演界限的扭曲价值观。
近年来,类似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的炒作行为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它们往往以“娱乐大众”为名,实则涉嫌虚假宣传、误导公众,甚至扰乱网络秩序。此类行为短期或可赚取眼球,长期却必然损害社会信任,侵蚀网络生态。
要遏制此类乱象,仅靠舆论谴责远远不够。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对确认为剧本炒作、虚假营销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处置措施。监管部门也须依法加大对恶意策划、参与炒作行为的打击力度,显著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网红经济本质是注意力经济,但绝不是“无底线经济”。从李佳琦的“79元眉笔”争议、博主“空空日记”引导网暴,再到这场“求婚”闹剧,一系列事件频频敲响警钟:失去真实与诚信的流量狂欢,终是昙花一现。只有恪守法律底线、坚定诚信原则、肩负社会责任,才能创作出真正受人尊重、可持续的内容。否则,当观众彻底厌倦了虚假剧本之时,反噬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