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绿水青山邀世界 杭州以生态答卷回答“何以是杭州”

字体:
—2025—
09/13
11:37:57
2025-09-13 11:37:5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汪雨晨

  浙江在线9月13日讯(记者 汪雨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在杭州启幕,这场首次走进亚太地区的国际生态盛会,正吸引着全球目光。

  在天目山脚下的涌村,村民周根娣一边仔细擦拭刚挂上的中英双语招牌,一边笑着说:“国际大会开到了家门口,我们得抓住这个机会,让外国朋友看看浙江乡村的国际范。”她的小酒吧正在悄然变身,做好了迎接世界各地宾客的准备。

  而杭州能够成为聚光灯下的东道主,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座城市在生态之路上的多年深耕,是一段段从西溪湿地到天目山的绿色实践,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生态治理的“杭州样本”

  西溪湿地的蜕变之旅,是杭州生态治理生动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的西溪,曾是“臭烘烘”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养猪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之一,猪圈临河而建,洗猪圈时猪粪直接冲到河里,整片湿地臭气熏天。”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回忆。

  转机发生在2003年。这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等原则,累计投入约150亿元,分三期推进。“我们采取多重措施系统改善水质,引钱塘江水、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并实施生物治理——种植芦苇、野茭白等水生植物,投放鱼虾等水生生物。”

西溪湿地 肖奕叁 摄

  多年来杭州也陆续出台系列文件,持续升级湿地治理方式。探索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即以湿地公园为“玉”、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有发言权。”刘想表示,生态修复的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的提升。2019年、2024年,被称为“鸟界国宝”的东方白鹳两度现身西溪,鹗、青头潜鸭、罗纹鸭、小天鹅等珍稀鸟类接连“落户”。

  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开园时相比,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至971种,昆虫从477种增加至918种,鸟类从69种增加到了224种。湿地水质比2005年开园之前明显提升,总体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

莲花滩区域的数字孪生模型 受访者供图

  数字化管理为西溪湿地安上“智慧大脑”。“我们要完整掌握湿地的‘生命体征’,为此我们布设了36台监测设备,覆盖雨量、碳汇、土壤、鸟类等要素;无人机半月一次全域巡查,精准发现沼泽化、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刘想解释道。在莲花滩区域,6套音视频监控可自动识别鸟类、统计数量,高效精准。这一系统已成为香港等业界同行争相学习的范本。

  杭州的生态宝藏,远不止于一湖秀水。去年,“天目山—清凉峰”以扩区方式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我国首次以生物圈保护区扩区的方式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是珍贵的自然宝藏。”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深有体会。十二年来,他和团队开展动植物评估、实施珍稀物种抢救性保护、推进栖息地修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梅花鹿的野生种群,从80余头稳步恢复至300多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清凉峰 记者 李心怡 摄

  提供生态治理“中国方案”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落地杭州,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获得世界广泛认同。中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截至2025年5月,中国已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亚洲位列第一。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官方宗旨是“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在过去数年里,通过一体化保护,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大会选择中国,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表示。

  杭州正是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绝佳“窗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前秘书长韩群力指出,“杭州拥有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作’,这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十分契合。”

  “杭州和浙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做得非常有成效。”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树青指出,在长三角这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短缺的地方,能够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动起来,形成一个双轮驱动的态势,就证明了“中国方案”的行之有效。

西溪湿地 吕杰琛 摄

  “国外地广人稀,他们更乐意运用纯自然的恢复手段。”安树青进一步指出杭州代表的东方智慧与西方生态保护模式的区别,“我们则需要确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生态环境的质量能够维持或者持续向好。”

  据了解,本次大会将发布《杭州宣言》《人与生物圈计划新战略行动计划》等系列成果。这是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和“杭州经验”的宝贵机遇。

  “这是一次极好的交流机会。”安树青强调,“既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也学习国际经验。”大会首度走出欧美、来到亚太,彰显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真正的全球视野和对多元文明智慧的尊重。杭州的实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范式。

以“硬核”实力迎接世界目光

  杭州承办国际顶级生态大会的信心,源于其不容小觑的“硬核”实力与卓越的自然文化禀赋。

  “双遗产”与“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底蕴是杭州最亮眼的生态底色。杭州坐拥西湖文化景观和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2025年7月,杭州又成功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西溪湿地正是其杰出代表。数据显示,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鸟类种类分别较2005年增加了750种和155种。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生态本底的展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西湖 记者 汪雨晨 摄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杭州同样走在前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引。杭州发布了浙江省首个城市级碳预算管理数字化平台,标志着杭州在碳治理领域迈入数字化新阶段。“得益于电力‘分钟级’远程数据采集能力。”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工程师赵坚鹏介绍,从用电量入手,结合历史用电量与碳排放关联性建模,平台可实时测算碳排放量,误差率低于5%,为全域、区域及行业碳排放监测与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赋能与绿色低碳办会理念也深深融入了此次大会。临安区上线了“‘临上生物圈’数字化保护平台”,利用AI识别技术实时监测鸟类等生物多样性数据。“以前,看鸟只看到一坨黑影,如今,通过镜头,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施思介绍,“现在,摄像头全天候运转,通过AI识别系统,发现了不少日常极难见到的物种,如灰翅浮鸥、反嘴鹬等。公众也可以点击大屏就能了解这是什么鸟、听它的叫声,还能看到物种的故事,学到生态知识。”大会本身也在践行着绿色低碳,在考察线路上使用可降解材料水杯、电动游船,并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鼓励市民捐赠绿色能量助力“零碳大会”,参与人数已超260万。

  G20杭州峰会、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的成功举办,锻造了杭州成熟的大型赛事会展保障体系。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安保和后勤能力久经考验,为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代表打下坚实基础。

  便捷的区位交通是另一大优势。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杭州交通网络发达。连接主会场与天目山分会场的藻天线,经提升改造后,沿途风景如画,为与会代表提供了高效舒适的通行体验。“这条路我们一个月跑了12趟,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变化。”大会接待组工作人员说。

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全球共识”,杭州以自身的生态保护成果,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这场国际盛会,将成为一座见证的桥梁,见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人与生物圈发展的杭州实践,让世界看见基于东方智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生态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在杭州启幕,这场首次走进亚太地区的国际生态盛会,正吸引着全球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