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9日讯(记者 汪雨晨 陈雷)数字人苏东坡乘舟云游西湖,环卫机器人穿梭在公共空间执行清洁任务,跨境直播将浙江制造送往全球各地……
9月29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闭幕。这场博览会不仅是浙江数字经济成果的“展示台”,更是解码“创新浙江”的“透视镜”。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企业的创新基因、平台的生态赋能、政策的精准护航,共同构成了支撑浙江创新持续迸发的“生长因子”,它们相互交织、协同发力,让浙江在全球创新浪潮中保持先发优势,成为培育创新成果的“沃土”。
人工智能展区 记者 汪雨晨 摄
企业为核,突破传统边界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浙江的“细胞”,那么技术就是细胞活性的“核心基因”。浙江企业的创新,不局限于技术的堆砌,而是以“需求导向”为核心,将科技、文化与实际场景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创新路径。
在数贸会现场,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数字人“苏东坡”正与观众吟诗作对。这位穿越千年的文人雅士,不仅熟谙自己创作的诗词,还能回答杭州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我们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始终以人文为本、传统文化为本,现代科技只是载体和手段。”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杰介绍,中南卡通此次带来的数字人“苏东坡”,其创新之处在于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IP绑定。公司在制作《苏东坡与杭州》动画剧集时,同步研发“苏东坡”数字人,让文化IP突破影视载体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过去一年,“苏东坡”数字人不仅亮相动漫节、全国技能大赛等活动,还通过专项训练掌握国家安全知识,与市民进行互动科普,成为“活起来”的文化传播者。
游客正与苏东坡数字人进行互动 记者 汪雨晨 摄
为支撑这类创新,中南卡通搭建了亚洲最大的AI表演动画数字摄影棚,并引入AI生成内容(AIGC)等最新技术,实现动画制作的效率提升与风格多元。“写实类动画需要精准的动作捕捉,可爱风格则需匹配相应的美术设计。”沈杰表示,这种“文化为魂、科技为体”的创新模式,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让技术找到精准的应用落点。
在场景化创新领域,杭州星智创享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州星物种机器人有限公司则聚焦“高危场景替代”与“民生需求解决”,展现了浙江企业的务实创新。
星智创享研发的AI清洗无人机,通过立体航迹规划功能智能识别建筑外墙状况,自主调节清洗速度与加水时机,替代了“蜘蛛人”的高空高危作业,大幅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提升效率。“一台飞机一天可以进行5-8千平方米外墙的清洗工作,成本只有人工的30%,但效率上可以提高300%。”星智创享创始人温博桐介绍。
星物种机器人则瞄准公共卫生清洁的“痛点”,突破传统平面清洁的局限,研发出可实现“空间清洁”的机器人“图灵一号”。“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真干活’。”星物种联合创始人周勇介绍,“图灵一号”能覆盖地面拖地、洗手台清洁、马桶清洁等全场景,且通过手机操作实现“人机协同”,保洁员无需技术背景,就能通过手机控制机器人。目前,“图灵一号”已经吸引了新加坡、印度、越南等地的采购商关注。
平台为桥,构建共生网络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点”,那么平台生态就是串联点的“线”与“面”。浙江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产业链资源,正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支撑、企业协同”的生态闭环,而杭州高新科创集团(以下简称“科创集团”)牵头推动的中国数谷以及杭州具身智能产业平台,正是这一生态的典型代表。
“我们就像是产业生态中的‘经纪人’。”科创集团战略发展部经理李兴腾如此定位具身智能产业平台的角色,平台的核心任务是破解具身智能产业“场景落地难、研发投入高、供需对接不畅”的痛点。
这种平台化服务模式解决了行业共性难题。一方面,其搭建了高质量数据集、算力支撑与场景测试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则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推动技术与需求精准匹配。
中国数谷展区游客排长队进行体验 记者 汪雨晨 摄
中国数谷则以“空间集聚”为创新筑巢,“我们聚焦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三大产业,打造‘孵化+加速’的空间载体。”杭州高新科创集团科创服务公司负责人陈丽霞介绍,“中国数谷”1号孵化加速器孵化面积达5.8万平方米,目前入住率超60%,集聚了宇树科技、星海图、景联文等产业链头部企业,覆盖数据采集、大模型开发、具身智能应用等全链条产业,已成为数商、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新高地。
“我们正在落地2号孵化加速器,专门聚焦具身智能及其应用,未来这里会成为‘创新企业的朋友圈’。”陈丽霞表示,这种“平台搭台、企业唱戏”的生态,让创新要素从“分散”走向“集聚”。
更重要的是,平台生态形成了“引力场”效应,不仅本地企业加速成长,还吸引外地企业主动落户。“有家公司到杭州考察了两次,就直接决定在杭州注册子公司,因为他们知道,融入杭州的生态,才能拿到更多需求订单、接触前沿技术。”李兴腾设想,未来随着具身智能产业平台在滨江制造谷的一期建设,这里将成为具身智能产业的核心集聚区,进一步完善“上游零部件、中游算法算力、下游应用”的产业链闭环。
政府为基,为创新拖底
创新需要“试错空间”,而政策则是为试错“托底”的关键。浙江政府以“服务者”角色,从资金、场景、人才等维度推出精准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让创新“敢闯敢试”。
杭州市滨江区的政策支持,堪称“精准滴灌”。对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研任务的具身智能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对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具身智能领域“揭榜挂帅”项目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等企业,按总投资额50%补助,最高300万元;对具身智能中试验证及应用推广服务平台,单个最高补助5000万元……这些“真金白银”,直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杭州六小龙专区挤满游客 记者 汪雨晨 摄
更重要的是,政策不止“给钱”,更“给场景”。杭州星物种机器人有限公司就受益于市政场景开放,“市政场景向我们开放进行测试,进一步推动了我们产品的落地应用。”周勇感慨,“政府还主动上门对接,帮我们解决落地问题,这种‘服务型’政策,比补贴更珍贵。”
中国数谷也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我们为企业提供‘三券一体’扶持政策。”陈丽霞介绍,“中国数谷”为入驻企业提供语料券、算力券、模型券等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最高补贴达千万级。此外,还提供房租减免以及产业专项政策补贴。
从企业的“创新基因”到平台的“生态赋能”,再到政策的“精准护航”,浙江创新的“生长因子”并非孤立存在。企业的创新需求,推动平台优化服务;平台的生态集聚,催生政策精准发力;政策的保驾护航,又为企业创新注入信心。三者形成“正向循环”,让浙江成为创新的“沃土”。透过数贸会的窗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创新成果,更是一套让创新“持续生长”的活力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