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文化遗产对话录丨法国考古学家让-保罗·德穆勒:以考古为钥,共护文明根脉

字体:
—2025—
10/19
20:14:00
2025-10-19 20:14:00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卓妤


  编者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以世界遗产为载体,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亦推动着文明的交流互鉴。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文明乐章赓续延绵。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浙江在线特别推出《文化遗产对话录》系列报道,邀请各国嘉宾共议文明互鉴,共奏文明交响,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浙江在线10月19日讯(记者 陈卓妤)“文化传承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维系自身文化身份的关键纽带,是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延续的根基。”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主论坛现场,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法国大学研究院及巴黎第一大学荣誉教授让-保罗·德穆勒的演讲,引发在场嘉宾对文明传承的深切共鸣。

  本届“良渚论坛”主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嘉宾齐聚良渚,共论文化遗产保护,法国著名考古学家让-保罗・德穆勒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让-保罗·德穆勒 记者 陈卓妤 摄

  让-保罗・德穆勒长期致力于欧洲新石器时代研究,并积极推动考古知识的公众普及工作。此次是他首次到访杭州良渚,在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时,他坦言,迫切想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多走走看看。“良渚作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清晰呈现了中国最早城市形成的关键演进阶段,其中保存完好的房屋基址、祭祀场所等遗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法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凡尔赛宫、卢浮宫等众多闻名遐迩的文化遗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每年约有5万公顷土地用于公共工程建设,换算下来,每秒就有20平方米土地被占用,每4分钟便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发生用途转变。”让-保罗・德穆勒提到,尤其在高速公路、管道等大型基建工程中,每挖掘一公里,都有可能发现重要的历史遗址,文物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考古实践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已逐步形成多元的科学范式与方法。

  此外,借助先进设备的考古新模式也在重塑行业生态:电磁勘测、地质雷达等非侵入式技术可实现“透视”地下遗址,无人机能精准定位遗址分布,基因分析能唤醒不同物种以及物种代际之间的生命密码,这些方式都在让沉睡的历史重新“活”起来。因此,他认为,在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各国的互学互鉴不可或缺。

  在他看来,抢救性考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为当代与未来留存宝贵的文明财富。而技术性保护考古则在珍贵文物的守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卢浮宫外金字塔入口重修过程中,就要通过技术性保护,来确保涉及的一些古城以及古遗迹文物受到保护。

  “在法国境内的考古实践中,从业者始终高度关注人文层面的隐忧,时刻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一核心考量,进一步推动法国不断研发并更新技术,力求以更温和、科学的方式开展考古工作,让人们既能深入了解考古、真切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

  让-保罗·德穆勒表示,自己热切期待与中国展开深入交流合作,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探索城市开发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有效路径,为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正因如此,我们更需扛起这一代人的责任,用心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让子孙后代也能亲身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的温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论坛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主论坛现场,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法国大学研究院及巴黎第一大学荣誉教授让-保罗·德穆勒的演讲,引发在场嘉宾对文明传承的深切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