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7日讯(记者 陈雷 汪雨晨)11月5日-10日,又一年“进博时间”如期开启。连日来,形如“四叶草”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43万平方米的展区客似云来,共同见证着中国与全球市场深度交融、共享机遇的开放新篇。
现场涌动的人潮里,不乏忙碌的浙江买手团——作为进博老友,今年,浙江组织了1.3万余家专业采购企业及超4.7万名专业采购观众共赴这场经贸盛会。穿梭于各个展馆内,浙江买手们或驻足端详展品细节,或与品牌深入洽谈,在交谈之间,将全球好物与前沿技术加入“购物车”。
今年,浙江采购商都买了些什么?八年进博之旅,浙江的“购物车”发生了哪些变化?

进博会消费品展区 记者 陈雷 摄
品类扩容,见证消费需求多元化
每年进博会,消费品展区都是人气最旺的区域之一。这里不仅是全球好物的展示橱窗,更是洞察中国消费市场需求变迁的重要窗口。
在消费品展区6.1馆,今年,八届进博会“全勤生”——浙江锐迈进出口有限公司,依旧带着“茉汰”品牌这一“老面孔”前来赴约。这是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品牌,主打厨房、卫浴、管道等多场景的家庭清洁用品,锐迈是其在中国的唯一总代理。双方合作多年,本届进博会上,公司又再次向品牌采购了1.6亿元的订单。
“这些年,随着国内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家庭清洁愈发关注,清洁频次增加,我们的行业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公司负责人周旭永表示,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双方持续深入合作的坚实基础。
信心,并非一蹴而就。回想起参加首届进博会时的场景,周旭永坦言,彼时,包括锐迈在内的许多采购商都还处于观望状态。“大家对进博会的内容和平台还不够了解,直到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在这里发现优秀品牌、达成实质合作,我们才真正有了信心。”

“茉汰”品牌展区 记者 陈雷 摄
这些信心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八年同行,锐迈对“茉汰”的产品采购从最初“谨慎”试水的十几款,逐步扩展至如今的四五十款。如今,公司不仅持续深耕品牌、丰富产品链,更在葡萄牙设立了合作代理工厂,将布局延伸至海外。
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在让浙江买手们的购物车品类不断丰富。这次进博会,浙江郎多食品有限公司的采购清单也更长了。穿梭于各大展馆之间,负责人郑乃松肩负多项任务——既要进一步拓展糖果巧克力等公司传统优势品类,也要敏锐发掘一些有潜力的小众爆款。
这是郎多食品第6年来进博采购。2019年,借助进博会契机,公司拿下了瑞士百年品牌“金宝丽”在中国的代理权,经过多年深耕,已在国内打开销路。今年,郎多食品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其采购力度,签下了约1000万元的订单,还将新增约8000万元的新品采购。他透露,公司将采用更科学的采购策略,“我们会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细分品类,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与企业优势,让‘购物车’装得更准、更精。”
从试探性采购到稳定加购,再到新品拓展,浙江买手的“购物车”越装越丰富,也越来越精准,其背后,既是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信任投票,也是中国消费市场开放与多元活力的直接体现。
产品升级,奔向品质消费新赛道
与“茉汰”品牌合作多年,锐迈每年坚持在进博会上带来新品展示。今年,公司在进博会上带来纯天然系列新品的首发。“这些年,国内家庭清洁用品市场有了细分化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环保,喜爱这种纯天然的材料。”周旭永告诉记者,为此,公司与国外实验室联合研发,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新品。
浙江买手们的“购物车”里,商品品质正在悄然升级,浙江妮素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陶一杰对此感触颇深。
午后时分,在消费品展区5.1馆,妮素展台前人头攒动。灯光映照下,一排排水晶酒杯流光溢彩,引得观众频频驻足拍照。这是日本品牌KAGAMI(可雅美)的产品,6年前,妮素拿下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代理权,自此开启了这段跨越国界的品质之约。
这些精美的水晶杯单只售价接近3000元,却并未阻挡现场消费者的热情。连日展会下来,公司收获不小,“来到进博会的客户群体非常优质,消费力也强,单11月6日一天,销售额就突破了2万元。”陶一杰说。
与首次参展相比,如今陶一杰的语气里带了些从容。那时,可雅美并非展台的绝对主角,出于考量,公司走的是“以量取胜”路线。
“当时引进这样一款定价在2000至3000元的杯子,我们心里确实没底。”但惊喜的是,市场给出了积极的回应——6年间,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稳步攀升,妮素与品牌的合作规模也已较最初扩大了五倍。“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产品、为美好体验买单。”

妮素展位 记者 陈雷 摄
市场的积极反响,进一步坚定了妮素的未来布局。自涉足进口业务以来,公司始终紧跟国内消费升级的步伐。“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口商品虽然价格偏高,但它们带来了更多样的选择。”陶一杰分析。在他看来,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展销平台,更是一个链接全球商机的开放窗口。本次进博会期间,妮素还专门派出商务团队,主动寻觅那些看好中国市场却尚未正式进入的国际品牌,希望能将它们“采购”进未来的合作名单中。
面向未来,妮素还计划着将更多品质商品装进“购物车”。“我们计划以消费品为主赛道,逐步向医疗健康和大健康方向延伸,同步关注AI科技领域的机遇。”陶一杰透露,未来公司的产品线将逐步拓展至科技与医疗健康类产品。目前,公司正与多家欧洲医药企业接洽健康类产品的合作。
双向奔赴,融入全球协作产业链
每年进博会期间,浙江省交易团的进口集中采购签约,都是备受关注的“重头戏”。
本届进博会开幕首日,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工智能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分论坛暨全球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峰对接会上,浙江省交易团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家境外供应商达成24项进口采购协议,签约金额约145亿元人民币,采购的项目覆盖先进设备、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多个领域。

分论坛现场 记者 陈雷 摄
同为“全勤生”的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集中签约的采购企业之一。今年,公司与老伙伴罗氏诊断签约了采购合同。“主要采购的是实验室的试剂耗材,不过这些年国内科研转化和设备制造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国产设备试剂占比在逐步提升。”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马小艺说。
除此次采购外,迪安诊断高度关注进博会上生物医药板块的科技力量。“我们重点关注AI辅助诊断领域,希望引进更多惠民技术。”马小艺期待,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对接国际前沿技术资源,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让优质诊疗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与以往相比,迪安诊断并不止于满足买卖产品,而是积极迈向“链全球”,推动更深层次的“双向奔赴”。去年,公司在越南建立了首家海外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这一布局既实现了诊断服务的出海,也搭建了国产仪器设备走向国际的展示平台。
迪安诊断的选择,折射出浙企添加“购物车”的一个大变化趋势:从最初“买产品”到如今寻技术,浙江买手团的需求正在逐步升级。“这些年,浙江在进博会的采购额逐年攀升,从前期摸底情况看,今年买手团对技术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采购需求会更加强劲,高端消费品采购也将比往年进一步增加。”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副处长赵赛介绍,这些折射出浙江在经济发展中产业转型的内在需求。“特别是从近年来的进口数据看,浙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持续上升。”他指出,采购内容的变化,直观体现了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八年进博,从最初的单纯买卖到奔向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浙江的参与方式在悄然变化。
今年,在分论坛上,浙江设置了企业对接环节,邀请70多家跨国公司汇聚于此深入交流。这场对接会座无虚席,不少国外企业不仅希望将先进产品推入中国,还密切关注浙江特别是杭州的科技动向,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这也意味着,浙企与跨国品牌的合作模式,正从单向采购升级为双向融合的全链条协作。
“这次参与的国家数量比往届更多,签约项目来源地更广,说明我们正与更多国家分享发展成果,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赵赛表示。这次分论坛着重突出了浙江在数字经济和AI领域的优势,既采购全球优质商品,也把“浙江智造”推向了世界。“这种双向交流,无论对浙江产业升级还是全球贸易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其释放的开放信号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参加论坛的格兰富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阿斯特丽德深信,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必然是双向的。接下来,她和团队将前往浙江杭州,学习了解中国的前沿技术,也寻求机器人等领域的合作机遇。
从商品贸易到深耕“拓链”,进博八年,浙江的“购物车”里装载的已不仅是商品,更是对品质的追求、对技术的持续探索和对未来的长远谋划。这辆不断“扩容增质”的购物车,正生动演绎着其从“买全球”到“链世界”的开放新篇。浙江,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深情相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