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任涛)11月12日,作为华东首批试点,杭州机场迎来首架使用RNP AR飞行程序的航班。中午12:52,厦航MF8832航班首次使用该程序在07号跑道平稳落地。
厦航机组人员说,“今天整体运行衔接顺畅,导航准确,与预期一致,更高的运行效率提升了飞行体验。”据了解,本次飞行相较以往更快更省油,全程减少飞行距离10公里,缩短飞行时间约2分钟。

厦航MF8832航班 图源:杭州机场
短短2分钟意味着什么呢?杭州机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若越来越多的飞机应用这一新程序,将有助于提升机场的整体运行效率。通俗来说,就是机场每小时能降落的飞机架次更多了。
想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此次降落的飞机上新装载的飞机导航技术——RNP AR新程序。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近年来流行的AR增强现实技术。实则不然,RNP AR是“要求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缩写,“AR(Authorization Required)”的意思是“需要授权”,是民航界的专业术语。
这个程序的应用对飞机机载性能要求较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飞机进近(即飞机下降时对准跑道飞行的过程)提供导航。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机载性能监控告警系统,实现对航空器飞行轨迹的精准控制。
这有别于目前应用较多的传统的仪表着陆系统进近。传统方式依赖地面导航台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规划航班飞行路径,航径之间只能直线飞行。为保持与障碍物的安全间隔,飞机只能爬升高度来飞越障碍物,导致降落时需要飞行更长距离以下降高度。而且,地面导航台安装受地形条件限制,形成的飞行路线较绕。
而RNP AR技术无需地面导航设施就可引导飞机精密进近,使飞机灵活地绕开或飞越障碍物,在严格的空域限制和净空条件下寻找“缝隙”,选择更优、更安全的飞行航迹,若偏离航线还会发出警报。
“使用 RNP AR程序后,航班飞行路径更短更优,少了低空盘旋和多余飞行,平均每趟能快2-3分钟。同时,使用程序后的飞行路径会尽可能选择农田、工厂、高速公路等非住宅区上方,缩小了噪音影响范围,降低了住宅区噪音分贝,有效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居住品质。”杭州机场飞行区中心航务管理室经理陈平介绍。
相较普通飞行程序,RNP AR运行需飞行员需要经过专项训练。从10月30日程序生效开始,杭州机场会同各航司经过13天的实施准备,终于迎来首个航班的成功运行。

管制员在指挥飞机在机坪滑行 图源:杭州机场
实际上,对于民航界而言,RNP AR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最开始应用于多个净空条件极差、气候复杂多变、航线地形复杂的高原机场。
这一技术最先解决了林芝机场、拉萨机场等受气象条件严重影响而导航难的问题。依靠RNP AR程序,拉萨机场从2008年11月12日起正式开通夜航航班,结束了拉萨机场43年无夜航的历史;2006年9月1日,林芝机场开航,并成为世界上唯一只使用RNP AR程序的机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RNP AR程序开始从高原复杂机场逐步拓展至更多有需求的繁忙枢纽机场,进一步提高飞行安全和空管运行效率。
后续,杭州机场将持续跟踪RNP AR飞行程序运行情况,及时收集空管部门和航空公司的使用意见,评估机场运行效率、跑道容量的提升情况,为机场进一步扩容提供数据支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