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记者 陈雷)宁波“绿能港”码头边,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缓缓靠泊,在完成补给后,将前往港区为国际航行船舶加注“充电”;江海汇流处,从舟山出发,江海直达船满载大宗粮食商品由海进江,直奔长江中上游;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企业的生产车间内,颗颗金黄的大豆经过压榨提取等多重工序,蜕变成澄澈的豆油和高蛋白豆粕……这是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一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内的繁忙图景。
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赋予浙江自贸试验区分五年实施、打造“三基地两中心”(即国际大宗商品储运、加工、海事服务基地和贸易、交易中心)的重大使命。一年来,这片热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从扩容的“家”、畅通的“路”到延伸的“链”,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业食粮”,正在浙江的海岸线上演“升值记”。

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 图源浙江自贸试验区
储运升级:更大的“家”和更快的“路”
大宗商品,指的是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通俗来说,就是制造领域的“粮食”,如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这些“大家伙”需求巨大、交易量也惊人。因此,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完善其储得下的“家”和运得快的“路”等设施极为关键。
在浙江,一场围绕健全大宗商品储运设施的变革正在发生。
在位于宁波北仑区穿山半岛的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码头边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巨型LNG运输加注船靠泊于此,等待完成LNG返装作业后,将作为“移动充电宝”,前往其他港区为往来船舶提供能源补给。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唤醒了沉睡于储罐的能源,也推动着“绿能港”从单纯的仓储基地向国际航运清洁能源补给枢纽升级。“今年以来,我们的保税加注返装业务增长强劲,业务量已达去年7倍。”中海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
迅猛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坚实的储运能力支撑。放眼“绿能港”内,6座高50多米、直径80余米的白色巨型“冰箱”巍然矗立,这是用于LNG存储的储罐,其满载状态下可保障浙江约15天的天然气供应。而今,这些储罐即将迎来新的“家庭成员”——在其另一边,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正加速建设中,项目将新增6座单罐27万立方米的储罐,建成投用后,“绿能港”的LNG年处理能力将突破1200万吨,成为全国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之一。

中海油浙江LNG宁波“绿能港” 企业供图
不止于此,百地年200万方丙烷地下洞库、中海油500万方原油地下水封洞库……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多点开花。今年8月,位于舟山的新奥LNG三期项目正式投运,让该接收站的LNG年接卸能力跃升至千万吨,可满足长三角超3000万户家庭年用气需求。
当储运硬件一一落地,畅通的物流便成为这些枢纽发挥效能的动脉。
在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煤炭等大宗商品的进江流向。以往,大宗商品若想运抵长江中上游,必须在港口经历“海船换中船”的繁琐装卸,既耗时又费力。而今,依托创新推出的江海直达模式,大宗商品得以“一气呵成”直送长江中游乃至川渝腹地。
“江海联运是我们传统运输方式,江海直达则是其中的‘精品航线’。”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江海联运协调处处长刘扬举例介绍,比如从舟山运载万吨粮食到武汉,以往需经中转,不仅产生额外费用,还会带来货损,现在采用江海直达船,整批货物直抵目的港,全程可视、可控,一趟仅需7-8天,比传统模式节省4-5天。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大宗商品海进江、江出海运输效率,为大宗商品“通江达海”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企业加速布局新市场搭建了物流通道。
从不断扩容的储备基地,到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东海之滨,储运“实力”的提升,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撑。
立足“储得多、运得快”的基础,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的价值坐标正从流通的“原品”向高附加值的“精品”移动,通过全产业链的提能升级,实现“用得好”的价值跃升。
日前,走进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的作业场地,馏分油五期项目的装置正满负荷运转。作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重点项目,馏分油五期项目于今年8月建成,项目新增聚丙烯等18套装置及配套设施,可将重油转化为聚丙烯(塑料材料)等化工品。

“项目实现了重油加工路径的重要创新。”大榭石化中海油运行二部运行服务承包单位负责人邵浩解释,重油(燃料油)原属于低价值产品,如今通过技术转化变身高端烯烃材料,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食品包装、服装加工等领域,实现从传统燃料生产向高端化工新材料生产的跨越。

在舟山,一条以大豆、玉米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粮食产业链也在全速“运转”。在浙江省唯一的全产业链大型粮油产业基地——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一颗颗大豆经过精加工分离成豆油和豆粕,精准满足餐饮与养殖需求;一粒粒玉米则经多道工序被精深加工为功能性糖醇、变性淀粉等高价值产品,从舟山供应全球市场。随着一颗大豆、一粒玉米的价值被“吃干榨净”,这些大宗商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
“园区集大宗粮油中转物流、仓储、加工、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现已集聚大豆、玉米精深加工及粮油仓储物流贸易企业40余家,2024年实现进口粮食中转物流量约3100万吨,占全国比重近20%,粮食加工量200万吨,同比增加5.3%。”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能源炼化到粮油加工,依托大宗商品储运枢纽的集聚优势,浙江自贸试验区持续推动大宗商品产业链向高端化攀升。
服务提效:更畅的“网”和更阔的“海”
大宗商品的高效流通,既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撑,也离不开平台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保障。
在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简称“浙江大宗”),其电子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各类大宗商品的交易信息,还呈现了舟山片区特色产品的“舟山价格”。这些由中心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布的价格指数,正成为相关大宗商品行业定价的重要参考。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格指数体系,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重要任务。作为全球第四大、全国第一大保税船燃供应港的舟山港,过去,船东企业在舟山等国内海域加油,需参考新加坡“普氏”价格进行采购结算,市场价格被动跟随。
为此,浙江大宗依托舟山优势,与上期所共同推出国内首个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人民币现货报价机制——“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卖方报价”(即“舟山价格”),实现了在燃料油定价领域的自主突破。目前,“舟山价格”已覆盖舟山地区90%主要供油企业和80%油库企业,价格指数通过路孚特等全球平台发布,获新加坡普氏等国际机构引用。
为匹配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要求,今年6月,原“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更名为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中心整合了省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资源,交易品类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油气,拓展到了铁矿石、电解铜、动力煤等44个品类,搭建起品种范围更广、能级更高的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截至10月,浙江大宗线上交易额达1450亿元。今年,浙江大宗还陆续新发布全国首个高硫燃料油保税船供买方报价和全省首个液化天然气槽车运费指数、绿色电力证书卖方报价等重要指数,丰富了“舟山价格”体系。
此外,舟山片区还创新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平台,宁波片区率先建立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共打造贸易数字化平台10余个,提升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水平。

制度创新也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注入强劲动能。譬如在贸易交易领域,浙江完成全国首票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内贸仓“三仓”属性便利化调整业务,将审批时限压减至10个工作日内;在海事服务领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保税润滑油“先供船、后报关”模式改革,业务办理整体时间压缩超30%。“原本保税货品正常流程是要先办理出仓再去供应,有了‘先供后报’模式后,我们加注业务办理效率大大提升。”中海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累计形成具有标识度的大宗商品领域制度创新案例59项,全国首单首项33个、全省首单首项26个,首创性、集成式特点进一步显现……这是承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使命一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交出的制度创新答卷。据介绍,接下来,聚焦做强全产业链条、提升贸易交易能级、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浙江自贸试验区将加快推动大宗枢纽建设,通过各项有力举措,持续推动“压舱石”更稳固、“增长轴”更强劲、“生态圈”更繁荣,让大宗枢纽的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赋能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