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嘉兴召开

强城兴村促融合 之江大地绘就共富新图景

字体:
—2025—
11/20
08:43:05
2025-11-20 08:43:0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汪雨晨

  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记者 汪雨晨)11月18-19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嘉兴召开。

  2003年,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从“环境美”到“生活甜”,二十余载深厚积淀,浙江城乡经历巨变,“千万工程”治理经验也迈出浙江走向全国。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强化县城关键支撑,做强中心镇桥梁纽带,打造重点村重要节点。一场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实践正在之江大地全面展开。

  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786元,连续40年冠居全国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连续12年保持缩小态势;今年上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51.5%。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浙江的城与乡,正迎来新的蝶变。

  强城:枢纽赋能,搭建城乡融合新平台

  “3,2,1!上架!”在嘉兴桐乡崇福镇的崇福农创园,广西女孩廖万甜正直播销售自家的热带植物盆栽。2020年,她从都市白领转型创业,怀揣仅有的1万元来到崇福农创园。

  “1万块钱创业,在哪里都是不够的。”她坦言,“但当地的扶持让我喘了口气。”园区不仅提供了优惠的大棚租金和创客宿舍,还为她打造了免费的直播间。“他们觉得我这个想法很好,鼓励我先做,棚租可以慢慢再说。当时一下就有了‘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五年间,她的“瓜牛雨林”从销售热带植物发展到自主育种,基地汇聚了超过400种室内热带植物种质资源,自主选育成功并投入市场的花烛新品种就达到12个。

  如今,有越来越多像廖万甜一样的青年人,扎根县城,成为城与乡之间的“新链接”。农创园党支部书记池佳介绍,园区依托县城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政策支持,“提供低价创客公寓、农创食堂,还会对接农创客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服务,让新市民在这里能安居乐业。”这套“拎包入住+前途无忧”的服务体系,成功吸引了270名创业就业青年,其中新桐乡人占比高达88%,他们在此安心创业,2024年将园区年产值推升至3.56亿元。

廖万甜直播介绍自家产品 记者 汪雨晨 摄

  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是提升县城活力的重要一环。放眼浙江,“廖万甜”们正激活县城。在绍兴新昌,“青年入乡一站式服务平台”1860青年公社构建了“星就业、星创园、星学院”三大核心功能,为零工青年提供岗位推荐、信贷支持和住房安置,为创业者提供共享办公、直播空间和导师服务。自今年6月运行以来,已成功引进青年就业50人,招引AI无人叉车、无人机等10余个新兴项目,带动全县3000余人实现就业。

  县城,在聚人气,也在兴产业。在绍兴嵊州,总投资约4.1亿元的小吃共富产业园正拔地而起,打造集“食、文、产、展、销、旅”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平台。这里不仅为小笼包企业提供标准化生产空间,更配套了文化展示、产品研发、直播销售和人才培训等功能,推动“一只小笼包”从街头小吃迈向百亿级产业。

产业园内的小笼包公司车间 记者 汪雨晨 摄

  兴村:联动扩能,乡村产业“破圈”生长

  当城市与乡村“握手”“链接”,乡村与乡村也在“组团”“联动”。

  桃园村种康乃馨、红友村种朱顶红、郭店村种月季绣球……在嘉兴海宁“大桃园”片区,各花入各“村”。以电商花卉品牌“塔莎的花园”为纽带,以桃园村为核心,盐官镇8个村及周边镇村组成发展联盟,片区内差异化种植,200多个花卉品种统一产销。

  最初的试点源自桃园村的探索。2020年,面对传统苗木产业的困境,桃园村创新探索“村入股+企运作”模式,仅用15天便完成百亩土地流转,成功引入“塔莎的花园”,企业落地首年,销售额即突破3000万元,实现了村企共赢的“开门红”。

就近就业的村民正在搬运盆栽 记者 汪雨晨 摄

  成功的试点催生了更广范围的片区联动.“企业就近采购降成本,各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分红’平均增收34.8%。”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介绍,如今,组团村集体年收益在20万至200万元不等,去年发放村民工资超800万元。这种模式不仅带动增收,更留住了年轻人。

  更多的“组团”正在“点亮”乡村。

  在绍兴新昌,“下岩贝·金山上”片区以“1+1+3+N”模式,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下岩贝村主打民宿集群,金山村发展“金山三宝”产业,后岱山村提供公共服务,形成了“吃住游在下岩贝、产业在金山、公共服务在后岱山”的差异化格局。片区党委副书记卢斌介绍,组团发展让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至三天,2024年接待游客60.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810万元。

金山村的共富工坊内,工人正分拣杭白菊 记者 汪雨晨 摄

  乡村的特色产业正在打出“组合拳”。金华磐安县乌石村凭借独特的乌石古民居和高山气候,发展成为“金华农家乐第一村”。林樾民宿老板厉蔷君投资数百万元打造了高端民宿:“乌石村的美景跟生态环境给我的民宿带来了很多流量。”近年来,当地通过特色资源挖掘与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产业能级跃升,从2005年的4家起步,乌石村如今已拥有241家农家乐,去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村集体创新“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结算账目”的“四统一”模式,保障了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农家乐也历经从1.0到3.0版本的迭代。

  融合:双向奔赴,共享品质生活“同心圆”

  城乡融合的终极愿景,是让工作生活在乡村或城市的人们,都能享有同样便捷、优质的生活,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体现在生活方式的交融,也源于产业价值的链接。

  在南湖区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自豪地表示:“从区域看,我们一脚油门就能到城区和高铁站;从收入看,我们村家庭年可支配收入30万元以上的超过90%;从公共服务看,村民的家门口有公园、家宴中心,还有由老水塔改造的‘水塔咖啡’。”他特别提到,村里的家宴中心因环境好、性价比高,甚至吸引了4对上海新人来举办婚礼。“从羡慕城里喝自来水,到如今家门口喝上咖啡,这就是城乡融合的缩影。”

  融合也体现在发展理念与产业逻辑的城乡同步,金华磐安县墨林村将明清古民居与现代业态无缝结合,咖啡厅、剧本杀、药膳茶餐厅一应俱全。“我总觉得,为什么农村就不可以有奶茶?难道买奶茶必须得去县城吗?”村党支部书记郑浩的话,道出了新时代乡村的自信与底气。

墨林村 记者 汪雨晨 摄

  产业融合,则为城乡一体化注入了澎湃动力。海盐县的“嘉兴黑猪”全产业链是一个典范。作为链主企业,浙江青莲食品有限公司构建了从生物育种、智慧养殖到终端消费、文旅融合的全链路。公司副总裁缪雨介绍,企业通过“根在农业、身在工业、魂在文化”的融合模式,不仅将一头黑猪分割为340多个细分品项提升附加值,更建成了全国首个猪主题文旅综合体“猪猪星球”,将作家余华笔下的“胜利饭店”搬进现实,成为网红打卡点。

  “我们通过文旅融合,让消费者既吃过猪肉又见过猪跑,既好吃又好玩。”缪雨介绍,这种模式带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亿元,通过“共富工坊”吸纳千名农村劳动力,人均月增收超4000元,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也让城乡在价值链上深度链接。

  从提升县城能级的“强城”实践,到激发内生动力的“兴村”探索,再到共享品质生活的“融合”进程,浙江的城乡发展之路愈发清晰。当县城成为连接城乡的有效枢纽,当乡村成为干事创业、享受生活的热土,城乡之间便从单向流动走向双向奔赴,共同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富新图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共富责任编辑:翁宇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今年上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51.5%。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浙江的城与乡,正迎来新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