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盒能救命的药,到了酒店前台,距离病人就几十米,愣是放了五个小时没送上去。结果人没等到药,不幸离世了。这事儿听着让人又气又难受,而酒店方面“依规办事”的解释,更是让人觉得冰冷刺骨。
事情是这样的。11月20日上午,武汉市民老胡在雅斯特酒店居住期间感觉身体不适,联系了朋友韩先生帮忙送药到酒店。朋友在9点40分把药送到了前台,但当时已经联系不上胡先生了。朋友很着急,跟前台说明了情况,希望能帮忙查一下这位胡姓客人并把药送上去。可前台的反应是什么呢?监控显示,前台人员表示“药可以放这里,但你要自己跟他打电话”,甚至说出了“不是我们跟他打”这样的话。朋友反复打电话无人接听,无奈之下只好把药留下,留言后离开了。
这一留,就是五个多小时。直到下午3点保洁打扫房间,才发现胡先生已经死亡,推断死亡时间在中午12点到2点之间。而那包被滞留的药,是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
事情发生后,酒店集团回应称:送药的朋友没具体说明客人是什么病,也没说清全名,前台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没有查看塑料袋里是什么药。还说胡先生是金卡会员,可以延迟到下午3点退房,所以他们中午没有去“打扰”客人。酒店承认前台“没有多做一步”,但否认说过“没有义务帮忙送药”这样的话。
这一通解释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当有人急匆匆来送药,并且明确表示联系不上客人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求助信号。酒店前台明明可以查询住客信息,哪怕只是打个房间电话确认一下,或者安排人员稍后去查看一下,悲剧都有可能避免。一句“保护隐私”,就成了眼睁睁看着救命药搁置前台五个小时的理由?这哪里是保护隐私,这分明是冷漠和机械执行规定!
规则的设立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保护人,但当规则变得僵化,甚至成了漠视生命的借口时,规则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在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面前,“多走一步”“多想一步”不是分外之事,恰恰是服务行业对“生命至上”原则最基本的尊重。希望这样的悲剧,能真正换来服务行业应急机制的反思和改进,别再让“依规办事”成为悲剧的帮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