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浙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万亿、8万亿、9万亿。五年间,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功举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杭州西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接连涌现,《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现象级“爆款”……
星光璀璨夺目耀眼,凡人微光直抵人心。之江潮涌的每个高光瞬间,皆由万千星火汇聚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浙江在线推出特别策划《微观浙江·我眼中的“十四五”》,把目光望向我们的身边人,讲述我们的身边事,勾勒五年来的焕新与蝶变。
“十四五”成绩单
“十四五”时期,浙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这五年,浙江交通投资屡创历史新高,2024年首破4000亿元大关,预计“十四五”总额达1.8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4%。全省“六纵六横”综合运输通道加速成型,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人口覆盖率超98%。截至2024年底,全省公路里程达1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15公里,实现“县县通”,省际接口增至23个,10万人口以上城镇通达率提升至87%。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梅青 高施倩)在过去的五年,“说走就走”的公路自驾已经成为了浙江群众首选的出行方式,占总出行量的81%。
方便的自驾出行离不开通达的公路网络。十四五期间,如藤蔓一般深入浙江县域的高速路网,让司乘人员从“走得了”变成“走得好”:从四车道到八车道,一条条变宽的高速公路打通了出行堵点,促进区域发展;从人工监测到科技识别,智能建造以更高效的施工模式迭代了高速公路的建造方式,让高速更优质、更安全。
越来越宽的高速公路
“老陈,你有没有觉得我们跑的这条高速没有以前堵了?”韩师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炒面问道。
“是呀,以前从衢州拉货到江西都觉得是件麻烦事,龙游的吕塘角枢纽到常山的五里枢纽这段路堵得人心慌……”陈师傅喝了口水,笑着说:“现在从四车道拓宽到八车道,跑起来像风一样!”
傍晚,在杭金衢高速沿线的衢州服务区里,两位货车司机在快餐店门前聊了起来。他们口中的这条高速,正是在2022年全线通车的首条贯穿浙江全省的八车道高速公路。

杭金衢高速 受访者供图
这条高速从沪浙交界出发,一路连接长三角龙头上海,经过杭州、金华,直至浙赣交界。其中,衢州段与江西上饶接壤,是浙江进入江西、湖南等中部地区的核心通道,是长三角地区辐射中西部、贯通浙赣两省的“省际大动脉”。目前,这段“大动脉”彻底告别拥堵,日均断面流量约5.8万辆,全线通行能力较改造前提升了222.2%。
对于司乘人员而言,拓宽的高速意味着更快的通行时间;而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来说,则意味着更高效的道路运行管理能力。
“杭金衢改扩建通车前,吕塘角到五里枢纽44公里路段基本呈饱和通行状态,特别是春运和节假日的时候,因为这段是杭金衢与龙丽丽龙、黄衢南等多条高速的交汇路段,车流在此交织,是全省有名的拥堵繁忙路段。”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衢州管理中心员工许云回忆,越是繁忙的路段,越是小刮小碰事故频发,保障压力很大。
2022年改扩建完成后,这条浙西动脉车流“通”了,许云的保障工作也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预防”。“过去我们像‘消防员’,主要精力在处理层出不穷的事故和拥堵。现在八车道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而且我们利用大数据对流量进行预测,提前布设救援力量,工作变得更加从容和高效。”
从四车道到八车道,从关键瓶颈到畅通动脉,一场关乎区域发展与出行品质的高速公路变革,正在浙江大地展开。
数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浙江交通集团改扩建项目开工项目数量较“十三五”增长了250%。这场路网升级工程,也标志着浙江高速公路建设正在迈入“提质时代”。截至目前,省交通集团已完成高速公路改扩建137公里,在建规模330公里,7个改扩建项目全面推进。
“变宽”的高速公路正以更强大的通行能力,持续提升公众出行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越来越高科技的建造方式
浙江境内,山地丘陵占比逾七成,密集的桥隧结构让不少高速项目被称为“桥隧俱乐部”。隧道工程,因其隐蔽与复杂,始终是建设中最具挑战的一环。面对山区极端地质,“十四五”期间,智能建造正让穿越崇山峻岭的隧道工程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
初冬时节,在浙西南的群山腹地,义龙庆高速丽水段正在紧张施工。“传统的隧道施工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工人效率和机械功效较低,而且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义龙庆高速丽水段TJ04标项目生产副经理吴强说,“掌子面”是隧道工程中正在挖掘的最前沿的工作面,是隧道挖掘的“最前线”,极有可能出现石块掉落伤人等安全事故,施工安全风险很大。
浙江交通集团义龙庆高速丽水段项目主线全长约93.05公里,桥隧比达74.2%,是目前全国特长公路隧道群占比最高的在建高速公路,也是浙江省首条采用隧道全机械化配套智能建造施工的公路项目。

义龙庆高速丽水段牛头山隧道钻孔施工现场 受访者供图
在丽水山区,义龙庆高速丽水段项目最长隧道——留明尖特长隧道现场,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发出阵阵轰鸣,挥动着三个坚实的“臂膀”,以精确到厘米级的姿态“啃噬”着岩层。凿岩台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会自己“走”到隧道最前面的重型机械,它可以伸出好几条钢铁手臂,像用打孔机在纸上打孔一样,在岩石上快速、精准地打出大量爆破孔。
“使用这台智能设备后,以前需要9个人干的活,现在两个人坐在空调操作间里就能完成。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工艺相较于传统的钻爆施工,包括装药过程,“掌子面”作业人员减少30%,开挖工效提升20%。”吴强介绍。
和这些智能设备配套使用的还有义龙庆丽水段指挥部研发的隧道智能建造平台,其中核心功能之一是围岩智能辨识。“这个功能通过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前端的感应装置实时捕捉参数,结合“掌子面”图像与超前地质预报,智能建造平台可精准判定围岩等级,利用智能爆破参数决策算法,自动生成“掌子面”爆破布孔图,实时传送到凿岩台车开展下一循环打孔。”浙高建公司科技信息部部长石胜华说。
从传统的人工分析判断转变为智能分析,围岩判识时间压缩至半小时内,准确率达到85%,大幅提升了隧道施工的质效。
此外,浙江积极引入沥青路面3D摊铺技术,提升路面施工品质;引入“路面三维地质雷达检测”系统,加强对改扩建老路深层缺陷的检查及处治;加速推进基地建设方案、标准化设计等工作,推动梁板商品化进程。
山海之间,大道如虹。在浙江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条条交通大道穿山、跨江、越海,将丰饶的平原、壮阔的海洋与连绵的群山紧密相连。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