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记者 祝依凡)11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召开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推进会。“内河”,是讨论的核心。
今年以来,浙江先后印发《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明确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眼下,浙江不仅坐拥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宁波舟山港,还运行着年开行量超1000列的中欧班列,且高速路网、铁路网、机场点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力内河?

推进会现场 记者 祝依凡 摄
先天优势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前10个月,全省水运投资338.2亿元,同比增长16.1%;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6亿吨,同比增长9.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3万标箱,同比增长14%。内河集装箱航线增至84条,腹地范围实现翻番。
一连串的数据背后,体现出浙江对“内河”发展的重视。
从先天条件来看,水运既是浙江的鲜明特色,也是突出优势。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近9800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达1781公里,实现所有市通江达海。海河联运辐射长三角以及长江上游、京杭运河沿线地区。
在如今交通越来越便捷的年代,走水路“运人”,速度太慢,不如自驾或是高铁。但对于部分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货物来说,若出海可以“脚不沾地”,全程“走水”,运输成本将成倍下降,大大增加企业利润。
例如,衢州港大路章作业区通过内河航运,成功为本地及周边企业打通了一条煤炭运输的“绿色通道”。原本瓦日线(山西瓦塘-山东日照)的传统“铁路+海运”模式,正被内河“截胡”——煤炭经京杭运河直抵衢州,成本优势“碾压”陆运。
“从山东微山湖过来的煤炭,走水运比铁路每吨运费下降70-80元,成本至少降三分之一,航道‘四改三’之后,成本还能再降。”浙江元立金属公司负责人说。
除此之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货物走水路运输,能耗及碳排放量仅为公路的1/6、铁路的2/3,是交通运输领域降碳的重要举措。
具体做法
想要大力发展内河水运,首先就要造“更宽”的“路”。
今年,浙江编制浙江省内河干线航道网规划,构建“五纵八横十干”布局,规划二级航道1400公里。开工建设杭湖锡线干线航道,作为首条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航道,集成前期多项创新成果,为后续项目树立了示范样板。
未来三年,浙江将实施干线航道扩能行动,加快航道重大项目建设,建成京杭运河二级航道约40公里、钱塘江三级航道102公里,建成新坝二线船闸。
其次,现有的海河联运通道正变得更通畅。
清晨6点,杭平申线航道上的薄雾还未散尽,船员老陈已稳稳将舵轮打向新拓宽的航道,驶过沪杭高速公路长山河大桥——这座刚完成改建的桥面,通航净空从5.5米提升至了7米,让曾经“低头过桥”的货轮如今能“昂首挺胸”。
“以前过老桥得算水位、测船高,现在油门一踩直达嘉兴港。”这条老陈跑了十多年的航线,正因海河联运的升级焕发新生。随着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工程启动,航道升级按下快进键:乍浦塘段9.5公里航道按Ⅲ级标准改造,净空拔高至7米;湖嘉申线航道拓宽至60米,千吨货轮得以直抵上海黄浦江。
目前,四大海河联运通道协同推进。浙南加速瓯江口航区调整,将海河联运变为海河直达,助推物流降本20%以上;浙西开通首条外贸集装箱CCA航线,推动船务关务一体化,衢州港货物吞吐量年底有望破1000万吨。
在绿色廊道建设上,目前,“长兴—乍浦”零碳航线已常态化运行,单船年减碳248吨;长兴港务零碳码头入选全国零碳试点,建成练市、吕山水上低碳服务区,长兴吕山电动船舶充电设施正式投用,累计充电量2.4万度。
会上,一批成效突出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公转水”项目签约,包括5家省属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0家重点企业签订运输协议,公转水增量约500万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