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杭州地铁站的“彩虹便民雨伞”。钟卉 摄
浙江在线7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钟卉 实习生 杨媛媛 通讯员 郭天佑)王思聪曾公开表示自己不看好共享充电宝,而最近却有消息称“共享充电宝们宣布再融资7.5亿,已有40家VC机构入局”。
共享市场,从篮球到公寓,从雨伞到歌曲,一路有人唱衰,一路有人登场。
记者了解到,在共享雨伞市场中,无论是传统服装业出身曾连亏7年的E伞赵书平,还是三次互联网创业失败的OTO雨伞老总刘开俭,都相信赶上“共享”这个风口,就能够“反败制胜”。
然而,烧钱砸市场的背景下,看上去很热的“共享经济”,至今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
探访:地铁、支付宝均能借到免费雨伞
据记者查询,全国十几家共享雨伞平台,目前仅有“共享E伞”一家在杭州落地。OTO、魔力伞、春笋、JJ伞等只布点了北上广深等1~5个城市,并未大面积铺开。
当然,这也有部分赵书平的“功劳”。“E伞本来挑了个吉日5月20日投放第一把伞。后来我看广州魔力伞,天天叫融资,我就着急,就提前到了5月16日。我一投伞,人家就不投他了。哈哈。”
记者探访杭州部分地铁、商户发现,突然下雨了想要借到一把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首先,在地铁站,你可以免费借到“彩虹便民雨伞”。2015年9月26日开始,杭州地铁运营分公司向广大市民乘客提供彩虹便民雨伞借用服务。记者随机探访了地铁2号线、4号线的地铁站,除近江、火车东站、彭埠以外的其余各站点服务中心,都有“彩虹便民雨伞”。市民只需缴纳30元押金就能借走免费使用,7日内可以在2号线和4号线的任意站点内归还,并凭收据退还押金。
记者当天在2号线中河北路地铁站看到,摆放彩虹便民伞的伞架上有24个伞位,现有14把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雨天来借伞的市民挺多的。”
当然,如果你不在2、4号地铁站附近,也可以打开支付宝“信用借还”窗口,找找免费雨伞。用户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可免押金借还雨伞,七天内免租金,八天内归还,租金一天只要一分钱。
记者打开信用借还界面,发现雨伞的借还网点很多,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尤为密集。
记者在体育场路上一家信用借还网点体验了一把信用借伞:到店内扫描二维码确认借伞,店员就把雨伞交给记者了;归还时,店员扫描记者手机上生成的二维码即成功还伞。
可以预见,有桩且收费的OTO、魔力伞等似乎没有多少优势,进入杭州的难度会很大。
调查:一些杭州市民不看好共享雨伞
据共享E伞提供的数据,目前已有近5万杭州市民注册了共享E伞,并缴纳了押金和充值费。
“我的雨伞是无桩的。支付宝、杭州地铁再完美,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我就只做你鞭长莫及的地方。”赵书平说。
记者随机对35位杭州市民做了个小调查。
调查显示,高达88%的人在下雨没伞的时候考虑租借“共享雨伞”。60%的人不计较是否付费,会就近选择雨伞。
在共享雨伞带回家之后是否会外借的选择上,21位市民不愿意把共享伞借给第二人,14人愿意再次共享出去。
49%的人看好共享雨伞,37%的人唱衰,14%的中立。
看好的理由比较单一“出去不带伞的人多,杭州雨多。”
不看好的市民的主要理由有:“廉价的物品没有必要共享,共享是为了减低高昂的费用”、“共享雨伞只是解决一个方便的问题,不是替用户省钱”、“没有非常大的刚需”、“从单价和容易取得的角度看,使用成本过高,占用时间过多”、“记住密码可无限使用,公司赚不到钱”等。
不过,虽然对共享雨伞褒贬不一,86%的市民对“共享经济”仍抱有良好的期待,“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希望不要违背共享经济的初衷,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真正的便利。”
问题:共享到底能不能“经济”
赵书平说,自己做“共享雨伞”是被逼无奈。
“一开始我是做传统服装业,2004年到2010年,我做出口迷彩服,每年都能赚不少钱。直到2010年后淘宝兴起,我就开始亏本,一直亏到2016年,钱都快亏完了,我就着急啊,不转型还怎么办?”
赵书平考虑了包括养老在内的很多行业,最后发现共享“很有趣”,而做雨伞,资金要求比做共享单车之类的要低得多,于是迅速踏进这个行业。
“我是今年大年初六才决定做共享雨伞的。马上找人做锁的技术,一边申请专利、一边快速出产品。”从拍脑袋到全面铺开,赵书平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他笑称,“我这属于跨界‘打劫’”。
看中共享雨伞这块市场的,也有“门内汉”、长期浸淫互联网创业的刘开俭。在创办OTO雨伞之前,他已在互联网领域创业三次,然而,三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
这次,经过各种调查,他把目光放在了“共享雨伞”上。在他的理念里,“未来不光是雨伞、自行车、汽车,一切都可以拿来做共享。”
不过,自从“共享经济”成为所谓的风口以来,共享公司真正能够做到盈利的并不多见。
共享到底能不能“经济”?是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雨伞、充电宝不算痛点,是伪需求。有人表示,相较国外的“共享”,中国几乎所有租赁商品所赚取的收入都集中到了资本所有者手中。还有分析指出,风险资本之所以愿意投资,更看重的是用户数据。中国的共享经济一直是:VC(风险投资者)赚钱,AT(阿里和腾讯)推广,部分创业者套现。
目前,自5月公布了第一笔融资后,截至目前,共享雨伞企业一共只有5家获得融资,且都为天使轮,数额最高的不过1000万元人民币。
在资本暧昧不明的态度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们来到界线两边,焦急而谨慎地伸出脚去试探。
焦急,是因为谁都明白,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跨界的时代,原有的商业逻辑或将不再有效,全新的商业规则正在形成。
谨慎,是因为谁都不知道,在这个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时代,前面的道路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后方的阵地是否还足够安稳。
新闻+ 共享经济在中国
备受关注的中国首个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近日在上海正式“面世”,并将于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共享经济日益活跃的最新证明之一。
从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到共享汽车、共享公寓,中国的共享经济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提出,但是实践缓慢。分析认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在2008年之前处于萌芽阶段;2009至2012年属于起步阶段,一些共享型企业开始出现;2013年至今,中国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参与者总人数超过6亿人。
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举措,提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据新华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