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已有365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浙江的“许艾菲们”:点亮生的希望
2017年09月21日 07:04:27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何双伶

  浙江在线9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双伶)9月19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富阳女孩许艾菲收到“弟弟”家人来信。“弟弟”的妈妈在短短500余字的来信中,4次提到“感谢”(详见本报9月18日、19日相关报道)。的确,对于每一个濒临绝望的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就像天使,为他们点亮了生的希望。

  2001年,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建库(现称“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17年来,这里陆续存下7万余人份的造血干细胞采样,共有365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016年统计显示,浙江分库的库容使用率(即实现捐献率)位居全国第一。

  那么,浙江的“许艾菲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对病痛的感伤

  真实的病痛,存在于不少捐献者的日常生活中。这让他们直面痛苦,也教会他们如何去表达爱——他们的选择是,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留下血样标本,并在有人需要的时候,鼎力支持采集工作。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的医生章展今年33岁。2014年3月,他为一位在北京治疗的21岁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我每天都会听到、看到很多患者因找不到合适的配型而遗憾地离开。他们对生的本能渴望,真的很让人心酸。”工作以来,章展所在的医院约有七八百人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据其了解只有两人得到移植。“每人只需花3个小时,就可以给另一个病人带去生命的希望。”章展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而管宏达的故事则有些凄美悲凉。7月24日,他刚刚瞒着父母在省中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的是完成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28岁的管宏达是一名退伍战士。2013年前,他在大连当兵,有一个北京的初恋女友。后来,管宏达女友不幸患上白血病。“她们家一直给她积极治疗,我也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她的病治好。”管宏达说,他去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配对,然而没有成功。半年后,女友不幸去世。“其实她一直都在等,等配对成功的造血干细胞,可没有等到。她们一家绝望的神情,我现在还记得。”回忆往事,管宏达依然悲伤。“捐献完成了,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心结。”

奔跑中的靳毅。

  对生命的关怀

  靳毅是浙江省第四监狱的一名狱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1973年出生的他2010年主动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在两年后为一位在北京治疗的温州女教师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名如其人,靳毅做事说话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沉稳与干练。2016年1月,他成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肩负起组织大家陪护捐献者与护送造血干细胞的重任。目前,他带领的志愿队有22名成员。他们来自浙江各地,有淘宝店主、公务员、银行从业者等,对生命的关怀让他们聚到一起,亲如家人,一次次出色完成护送任务。

  今年刚满30周岁的潘克勤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潘老师”。2010年教师节,她用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方式来纪念工作一周年。两年后她接到通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竟和一位韩国大叔配对上了!由于体重和大叔相差足足50斤,她经历两次采集才完成适合的细胞量,比常人多了一倍。没想到,在2013年2月,韩国患者病情反复,亟需输入淋巴细胞挽救生命。听到韩方的恳求,小潘老师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此,她成为我省首位两次参与跨国捐献的志愿者。

  对承诺的恪守

  还有一些捐献者,因机缘巧合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但对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不了解。然而,当生命的“急救电话”响起,他们恪守承诺、应答坚定。

  来自舟山定海的大学生村官裘可杰是一位阳光的80后。在2012年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中,对造血干细胞一片茫然的他在工作人员推荐下填写了《志愿捐献者登记表》。两年后接到配对成功的电话,他还以为是骗子打来的。后经当地红十字会的联系,他想起填表一事并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毅然同意捐献,救助了一位2007年出生的小男孩。得知孩子承受了3年多身体和内心的双重折磨,裘可杰表示,“有点遗憾没有早点配型成功,真庆幸自己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这些人,是我省365位志愿捐献者的剪影。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55岁。他们手持生命的火种,向死神挑战:“爱,可以打败一切。”

标签: 造血干细胞;捐献;关怀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