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东海人文纪行”走进宁德 探访与海洋及舟船的往事与现实
2017年12月24日 10:46:23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马正心

  明朝开始,刘氏造船人传了25代

  600余年 一条船承载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正在建造中的福船

  中国福船文化展示中心(宁德漳湾馆)地处漳湾歧后路。漳湾造船的刘氏家族主体,就生活在漳湾镇街尾的岐后村,面朝大海。

  “那是我造过最大的船。”说这话时,刘朝为正在工作,机器的蜂鸣声尖利刺耳,但他显然已经习惯了,“我每天都这样干活的。”

  我们见到的那艘仿古大船,45岁的他全程参与,当然不仅是他,还有他的父亲刘登福。

  “我们漳湾的福船,现在已经传到25代了,80后。”我们在展示馆参观时,父子俩都来了,一样黑黝黝的脸,健壮的身子,他们都是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人,一个是第21代,一个是第22代。

  宁德漳湾刘氏造船家族,是福建沿海现今从事木船制造规模最大的一家, 手艺从刘帝美在明洪武年间开始,已经传了25代。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造船厂,是刘家祖上传下来的,根据岐后刘氏族谱记载迄今已有600余年。

刘朝为带徒在打底板灰。

  刘姓家族

  只剩一支在造木船

  翻看漳湾镇歧后村刘氏族谱,刘氏先祖帝美公原生活在闽南一带,世代以造船为生,明洪武年间,为避战乱逃难到漳湾镇,从而开启了刘氏25代的造船历史。

  “躬习造舟,虽戚友亲朋,不得易其世艺,历云礽孙子,永无忘此丕基。其为功于吾族者,大矣!”族谱对赐公开创的这一家族世业,给予了极高评价。

  一艘漳湾福船的制造,从备料、立龙骨到上画油漆,全都手工操作。漳湾福船船型多样,尤以一种当地称作“三桅透”(三桅三帆)的最具代表性。它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要经过安竖龙骨、配搭肋骨、钉纵向构件舷板、搭房、做舵等工序,最后油灰工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才完成全船。制造这样一艘木帆船,需用技工400工日。

  刘氏家族虽在不断壮大,技艺却在缩小。为了抢救、保护、传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2年,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成立。

  “我家以前也造船,现在不造了。”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秘书长刘登生说,原本刘姓家族有二十几条支脉,现在还在造木船的,只剩下一支了。

  刘氏家族的木船手艺,父子传承,没有外姓传人,也没有父子传承之外的教授方式。

  “虽然我不造船,但我从小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和福船有关的。”刘登生说,福船有很多讲究,比如,船头那对眼睛是有灵性的,眼睛朝上的是运输船;眼睛朝下的是渔船。

  聊到我们登上的这艘仿古大福船,刘登生说,为了这艘福船,几乎整个家族都出动了,参与的技工师傅有50多人。这艘船由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牵引,和舟蓝海文化产业发展(福建)有限公司出资。

  一个浩大的工程

  年轻人全程参与

  “很多老一辈的,80多岁的老师傅,也参与进来,从很多方面指导我们,我们这一辈没见过这么大的船。”说到大福船,刘朝为掩饰不住兴奋。

  他是省级代表性传人,从小跟随祖父刘昌益(第20代)、父亲刘登福(第21代)修补福船,16岁开始参与福船建造。1998年5月,刘朝为制造的2吨位福船,被日本商人购买,其中一艘存入博物馆。

  刘朝为造福船,不需要图纸,要造多少吨的船,就备多大的料,图在心中。有意思的是,这也是大部分漳湾造船人的本事,刘朝为设计的“三桅透”福船船模和侧面示意图,已经被省级博物馆和省文化厅收藏。

  造船厂内,同时有20多名工人在忙着。一名工人正在砍七八米长的木头,几斧头挥下去,模样逐渐出来了。边上的人提醒,这是龙骨,船的主梁。

  “造福船是很有讲究的,老的仪式一直传到现在。龙骨是船的脊梁,砍树之前,要请树神,拜树神,而且要放鞭炮,钉上红布条才可以施工。红布条会一直保留在龙骨上。做龙骨的过程中,很多禁忌也流传至今。新船下水,要提前选好日子,钉好眼睛和斗盖,再下水。大船的眼睛和斗盖上也要钉红色的布条,每钉一下都要说吉祥的话和祝福。造船过程中,每个重要的环节都会放鞭炮,寓意吉祥。”刘朝为说。

  2005年后,刘朝为开始收徒传艺,但“造船太辛苦,而且福船都是定做的,有人来定,才开始造,有时候一个月都在忙,有时候一个月都在休息。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现在也没有固定的传承人。”

  因铁壳船不断增多,大吨位木船制作量减少,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造船这活儿了,“现在造船工人断层了,再不培养,后继无人。”刘登福说,所以,这艘仿古大船的造船过程,也是传承过程,是把技术实际运用到造大船中。而一批年轻工匠全程参与,向前辈传承人学习造船技艺,这对于保护与传承正在消逝、濒临失传的中国福船(传统木帆船)制造技艺是非常及时的。这艘大船今年7月8日完成主桅杆安装,船体建造全部完成,目前处于装修阶段。

  为了传承技艺,当地又成立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习所,目前在册学员有56人,其中大部分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

  地标

  三都澳

  从蕉头码头到三都镇,坐快艇,不用10分钟就能抵达。

  三国东吴三年(260),孙吴把三都澳作为造船厂和海军基地。

  三都镇是蕉城区唯一的海岛乡镇,因明代在此设立“三都”而得名。

  19世纪末,清政府正式开放三都澳,开关第一人许应騤,是许广平的曾祖父。

  1899年设立的福海关,是世界唯一以茶叶为主的通商口岸。我们现在依然能看到福海关税务司旧址。

  1952年6月,三都辟为军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

  由于三都澳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特殊战略地位,20世纪初,这里有“小上海”和“小青岛”之称。抗战前,三都澳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他日用品,是当时宁德经济发展鼎盛时期的一个缩影。

  参考书目

  《福船生存现状与保护思路——以宁德漳湾刘氏造船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朱勤滨 王小东 著

  《大福船要重走“海丝”路 全国最大福船即将开建》 李熙慧 著

  《福船源流考》 刘义杰 著

  《舟楫传奇——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与保护调查》 陈扬州 著

标签: 东海;人文;福船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