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给非遗传承人“立传”,是个高难技术活
留下最完整的非遗文化基因,浙江总结出一套独门心得
2017年12月25日 03:47:4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蔚

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蔚)这两年多来,对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每个月出差几趟已是家常便饭,手上进行的海量文献收集和整理,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更难的是,如何让抢救性记录达到一定效果,能够浓缩传承人一生的艺术精华。

“对非遗的抢救性记录,绝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说,表面上是项目的整理记录,实则是关注人的传承,“传承人,才是非遗承续的核心所在。”

如今,浙江省首批国家级非遗抢救性记录名单上的每一位传承人,都可以剪出一部精彩的个人纪录片,高质量的文献片在初步评审中也得到了文化部专家的肯定。

与此同时,还有一套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的编撰工作也已陆续完成,即将出版。这套丛书的面世将有效地利用、推广记录成果。

浙江在非遗记录工作上已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模式,盘活了一整局棋,带动了省市级的非遗记录工作。

一场非遗的抢救性记录,正在浙江这个文化大省,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5小时的口述访谈片,2.5小时的传承教学片,16分钟的项目实践片,30分钟的综述片,还有409张图片,9万字……这些数据来自汪世瑜老师的采集文献,再加上收集到的38个影像、4部出版物、236篇电子文献以及119张图和1张专辑的文献资料,昆剧巾生魁首的一生及艺术精华,都浓缩在了里面。

“我们进行的是穷尽式抢救,考虑到第一批记录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已在80岁以上,大部分传承人本人的项目实践资料只能通过收集以前的作品来实现。”省非遗保护中心项目部郑金开介绍,与以往的非遗普查收集工作相比较,这次记录是更为完整更为全面的一次,不仅关系到具体的项目,而且关系到项目的传承人,其中口述史所占分量最重。

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口述史应包括对传承人口述进行科学记录,重点关注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个人风格特色,技巧经验及其背后的民俗背景、文化生态。

这项工作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每次下去记录之前,记录团队人员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功课。比如传承人最擅长的作品是什么,艺术巅峰期是什么时候,哪一段人生经历对他从艺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先都要想办法了解。

专家智囊团中的蒋中崎、朱为总、徐宏图等,都曾从事戏曲研究几十年,与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几十年的老朋友。

徐宏图拿出曾经花多年时间整理的厚厚一叠资料,指点如何从李子敏的音乐专业性出发,去设计提问。

“我们准备得越充分,提问越精准,就越能激发受访者的情绪。”郑金开记得,拍摄第一天,87岁的李子敏老师一直兴致勃勃地讲到傍晚。

来自浙江省文化馆的周子清曾经师从汪世瑜、郑兰香、葛素兰等多位名师,也是陪访最多的戏曲专家之一。

“讲着讲着,汪老师就像回到刚刚学戏的少年时期,眼神变得跟孩子一样天真活泼。郑老师也是,80岁的人了,模仿小尼姑的声音,还有十七八岁少女的嗲气甜润。葛老师喉咙动过手术,讲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喝一口水,但在指导学生时,一个手势一个转眼,还是能见当年风采的。”

省非遗保护中心项目部主任许林田告诉记者:“在拍摄中,传承人的某个状态是稍纵即逝的。熟悉他们的人,才能更敏锐地察觉捕捉到这样的瞬间,引导出更好的效果。”

“从完善提纲到拍摄,从整理改稿到验收,智囊团的专家们全程协助小组成员完成了这项极为繁复的工作。“这共计70.3小时59.1万字的文献采集资料里,也付诸了他们极大的心血。”许林田说。

而这份经验,已被编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

省非遗保护中心在总结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后,在文化部出台的标准指南上,又升级丰富了一些内容。比如结合专家经验,整理了口述访谈的提纲模版;对文献片的后期制作,也进行了标准细化;另外还补充了很多可直接借鉴的各类范本。这本新编印的升级版《操作指南》多达120页,每一项指导和规定都列有细致入微的说明或操作案例,能帮助各市、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等有关单位,按照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当地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

目前,浙江省已在相关市、县建立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站,形成省非遗保护中心、学术专员、各地非遗保护中心、项目保护单位四力合一的工作机制。也就是说,每位传承人都有对应的一支执行团队,由专家评审组宏观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全程引领、各地非遗中心和项目保护单位参与协助,来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

可以这么说,文化部发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相当于一股东风,省非遗保护中心借此东风,带活了省市非遗记录工作的一整盘棋。浙江已经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经验,不仅让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还催动了温州、舟山、杭州余杭等地对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标签: 记录;传承;保护中心;浙江省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