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3日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G20 杭州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提出《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被称为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门的钥匙,亦形成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表现出哪些趋势和特征,又将对社会经济各领域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
数字技术会对社会快速渗透和融合创新
产业爆发的重要前提是技术革命。
未来,世界范围内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创意、下一代网络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前沿将不断实现突破性创新,而且如同曾经的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快速渗透。同时,数字技术的创新会从过去的单点突破阶段进入多种技术协同推进、群体性演变的爆发期,将大幅提升技术创新的速度。数字技术不但内部的交叉发展和集成创新加强,而且数字技术也会和医药材料、能源、生物等技术的跨界交叉和创新融合不断,如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制药技术的融合,将更好发挥精准医疗的作用,明确变异与疾病的关系,加速基因组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各种产业将纷纷呈现数字化
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目前,全球22%的GDP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而根据权威研究机构IDC的预测,到2021年,至少50%的全球GDP将会是数字化的,中国数字经济的比重将达55%。其中数字化融合经济将占据主要份额。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果显著,智能制造将在各行业领域盛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配套技术和生产方式得到大规模应用。数字经济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新产品、新零售、新金融、分享经济、数字创意、医疗健康、在线文娱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
“平台化”业态将大行其道
平台化、生态化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
不论是新兴平台企业、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转型企业,都在发展中广泛采取开放策略,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以平台汇聚流量,抓住先机占据市场主导,力争“赢者广吃”;以平台推动内部网络协作,激活微经济;以平台低成本整合资源,基于数据进行智能合作,实现共享经济,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随着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平台类企业的数据聚合效应有利于其获取平台参与方的往来数据和链条数据,如交易数据、资金数据、物流数据等,掌握并管理整个平台的交易,提升交易效能。
基于平台生态的数字经济发展将主导众多领域的经济活动。据阿里研究院统计,2016年,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全球十大平台经济体的市值已经超过十大传统跨国公司,未来5年,可能会出现首个交易额过万亿美元的平台经济体和首个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平台经济体。
网络化和智能化产品将出现创新高潮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血液。
未来,随着企业、机构、政府等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以数据驱动的新产品设计等服务创新将不断涌现。
利用数据提高精准程度,如肿瘤检测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致癌原因,实现对患者的精准医疗;利用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如ZARA以数据为核心打造极速供应链系统,对每天每个店铺每个款型的销售了如指掌,很容易预测下一季的爆款产品。
利用数据为企业赋能,如阿里巴巴推出生意参谋、阿里指数等一系列数据产品,帮助韩都衣舍、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众多商家提升运营效率和获客能力。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无法阻挡
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平台。
数字经济本身就是全球经济,能够扩大贸易空间,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同时催生创新。
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有实力的数字企业“走出去”,借助全球市场实现更强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工业社会,由于进入门槛高,技术性强,80-90%的国际贸易都被跨国公司把持。
随着各国数字市场的不断开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完善,5G等国际数字贸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跨境支付、物流、贸易监管的壁垒不断被破除,中小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竞争的阻力会不断减小;同时,借助数字经济的“强连接”特征,全球分工协作网络、全球网上供应体系和高效率生产体系加快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将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从中获利。
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走向“普惠化”
数字经济的红利将分布式增长。
随着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数字鸿沟”不断缩小,淘宝村等农村电商服务站的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数字农业、非现金支付、数字化理财、数字小额信贷等在内的数字经济产业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兴起,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升能力、增加收入,数字脱贫致富路加快打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将加快缩小。
数字技术和社会民生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电子政务、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数字化、智能化社会服务普及,打破时空桎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人都可以更公平地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持续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普惠。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