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大学“思修”课上布置了一道题,收到各具专业特色的答案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像源代码与程序,还是电阻和电容
2018年11月28日 07:50:12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道德就像程序的源代码,未经编译,而法律则像是应用程序,通过将道德编译,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每个人的眼中。”

  “道德就像一个细胞核的DNA,法律则是由这个核DNA转录出来的蛋白质分子,他们和其他物质结合,共同形成了细胞结构,维持一个细胞的正常生存。”

  ……

  这些都是浙江大学2018级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这门课上写的课堂作业答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单珏慧是这门课的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看到这些有意思的答案。日前,她忍不住发了一个朋友圈,大赞这些有想法的回答。

  物理专业同学画电路图

  解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单珏慧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请以你的专业为视角,简要谈谈‘道德’与‘法律’是什么关系?(请勿超过十行)” 同学们有一周的时间考虑,下节课要在课堂上写下自己的答案。“我之前看了一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两者的关系,当时我就想班上的同学专业不一样,他们会怎么解读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浙江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政课之一,道德与法律是这门课的重要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会随机安排在不同老师的课堂里,单珏慧的课堂里一共有120位学生,分别来自工科试验班、理科试验班、人文社科试验班、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医学试验班等多个专业。

  求是科学班物理方向的张舒奕画了一个电路来解释自己的理解,他把社会的负面情绪及冲动比作电压(U),随之而来的不合理行为是电流(I),道德是电阻(R),道德无法制止所有的不合理行为,道德值越高,不合理的行为也就越少;而法律就像电容(C),能够完全阻断不合理行为,但是当社会负面情绪过大,会让电容熔断,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就失去了他的效用,产生社会动荡。

  “能想到社会负面情绪过大会导致法律失效,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解读了‘革命’。”单珏慧点评道。

  求是科学班化学方向的庞杰认为道德和法律都应当是人们做事的准则,只不过二者的限制方法不同,想到这些,他就自然地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找出了在化学中有类似关系的两个限制条件。

  “如果把人的行为比作化学反应,法律是外部的严格限制条件,人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就像反应的进行必须严格遵循热力学规律一样;而道德则是调节人行为的准则,道德用以调节行为,正如可以用催化剂,不同的温度来控制反应速率一样。最后,只有当道德和法律共同作用,人的行为才可被规范,即当同时满足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时,反应才可顺利发生。”这是庞杰的答案。

  “很多同学的回答都让我惊喜。”单珏慧说,有些同学的解读可能并不那么准确,但只要从专业视角认真思考,解读得有道理,她就会给较高分数。“我更希望同学们借这道题好好地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上课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充足的准备。”

  从答案里看出专业特点

  理工科学生喜欢下定义

  “从他们的答案里,就能看到不同专业的特点。”单珏慧翻开两份答案,一份来自计算机方向的同学A,另一份来自智能机器人方向的同学B。

  A同学认为,“法律是一个精确的程序,输入案情与证据就能得到结果,而道德是一个定义不确切的程序,输入案情,可能会编译错误,也可能得到不同的输出。”

  B同学认为,“法律是源代码,而道德是应用程序来具体呈现法律,而且法律像机器人的外壳,道德是引导机器人的内核。”

  “两个同学都用程序、算法来类比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但是计算机方向的学生只做软件,所以只考虑到了软件,智能机器人方向的学生却考虑到了像外壳一样的硬件,因为做机器人除了做算法、软件,还要做机器人的外形、硬件。”单珏慧解释道。

  自然,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同学答案也很不一样。理工科的同学一开头就会给一个定义,然后去论证它,而文科的同学一般会用联想、引用的方式先进行讨论,最后可能得出一个开放式的答案。

  来自人文科学试验班的一位同学就引用了林肯的名言:“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在解释的时候,还联想到了古罗马约定俗成的“自然法”。

  单珏慧把每个同学的答案都仔细看了一遍,“医学、药学专业的同学往往会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解读,还有好几个学数学的同学给出了复杂的数学论证”。

  题目里要求答案不超过十行,“很多时候,写得少才难,我特别希望同学们一行就搞定这道题,拥有凝练观点的能力。”单珏慧透露,并没有成功做到的同学,最少的也写了两行。

  严肃的思修课成了《奇葩说》现场

  单珏慧的课堂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课前五分钟”,她会给每个小组五分钟课堂时间来做形式不限的展示,学生们分为12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12个词语中挑选一个词来作为小组的名字,“课前五分钟”的展示就围绕着各自的组名展开。

  “这样安排,课堂参与度更高,小组成员之间也很快相互了解,对核心价值观也有了初步思考,为后面分组开展研究性作业奠定了很好基础。”单珏慧说。

  “文明”小组改编了最近很热门的歌曲《燃烧我的卡路里》,把小组的成员姓名、特长、专业和许多文明的举止行为都编进了歌词,组员们拿来打击垫演奏背景音乐,一下子把大家的眼球都吸引住了。

  “我们小组还想过作报告、排话剧,最后还是觉得改编歌曲表演起来比较有趣。”小组成员庞杰说,“这门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多展示和讨论,大家都参与进来,很有意思。”

  课堂上还举行过大辩论,“我们讨论了知识增长和幸福增长之间的关系。”单珏慧介绍,“我平时喜欢看《奇葩说》,就把《奇葩说》的辩论模式搬到了课堂里。”

  辩论前先进行一次投票,参与投票的105位同学中有55位认为两者成反比,即一个人获得的知识越多,幸福感越低。接着12个小组分为正反两方,每组派出一个人来参与辩论。

  正方提出了许多观点:“求知就是一种幸福”“知识的增长能提升判断力少走弯路”“知识的增长还能更吸引他人的关注”……

  反方不甘示弱:“学无涯而生有涯,越学越觉得无知”“知识越多,看到的问题也会越多,导致悲观”“学多了会秃头”……

  半个小时的辩论后,再次进行投票,3位同学弃权,102位同学里,58人认为知识的增长与幸福的增长是成正比的。

  “我以前觉得知识越多,幸福越少,烦恼越多,小时候觉得爸妈抱抱、给糖吃,就好幸福,现在越长大压力越大。”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交叉平台)专业学生刘鑫在辩论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有同学在群里发了一张图,大概内容是:一个人刚开始看到的是花草,再登高一些看到的是雷雨,再爬高一点,穿过云层,看到的是绝美的太阳和闪着金光的云彩,看了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刘鑫觉得这样的辩论会通过大家的各自观点的碰撞,让很多人重新思考问题。

  学生雷静认为自己上的思修课更像是一个沙龙,“老师引出一个话题,然后大家来讨论,很有思辨性”。

  “我们的老师都会想办法让课堂更活跃一点,打破学生的刻板印象,但是不是为了有趣而有趣,有趣是为了激发思考,‘干货’都在有趣的形式里。”单珏慧说。

标签: 道德;法律;答案;源代码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