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正视目前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王在全
浙江在线2月13日讯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以及经济体制等七个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尤为关键。
首先,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不振、虚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度的问题。虽然我们屡次提出振兴实体经济、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各种行动方案,但实体经济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面临着资金、土地、人力资本的高成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升级的挑战;面临着市场竞争、政府干预、贸易摩擦等各种困难,因此必须进一步改善发展实体经济的营商环境。
其次,创新能力不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与少数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虽然我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1%以上,争取到2020年达到2.5%,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仍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真正找到并解决阻碍创新研发以及科技转化的症结。一方面,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一些高科技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专利转让比例还不高。
第三,人力资源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底,人口总规模已突破13.9亿人,但是老龄化开始凸显,60周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达到了17.3%,65周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已经达到11.4%。中国的劳动力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的人口)占比已经在2010年达到拐点,意味着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退。人口红利的消退只能通过人才红利的增加得以抵减。在人力资源的供给上,目前的研究表明,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仅占5%,劳动力就业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第四,现代金融问题。我国金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截至目前,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260万亿元,但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平均不到20%,而这些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0%以上。如果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非正规金融机构就会去抢占地盘,导致大量的金融风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就是打造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层次的金融。我们要构建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相协同的现代金融资源配置体系。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构建产业体系的视角来看,就是要抓好“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问题。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为此,我们首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切实坚持,而且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次,要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量的巨大提升,但是附加值不高,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借助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断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再次,还要为实体经济大发展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要结合企业实际,研究制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的各种政策法规,真正解决企业所急所需。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已不再是低端制造业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但从2008年起,增速开始下降,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才达到美国的43%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却还不是强国,想起“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到底是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只有切实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科技强国。
深刻认识人力资本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们所有发展的目标也是为了人。人力资本包括潜在和显在的两种形式、脑力和体力的两种性质、质量和数量的两种规定性。我们要逐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首先是人口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发展体育、艺术、饮食健康等各类事业。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仅是知识智力方面,还涉及体质健康、营养寿命、技能技艺以及社会交际等诸多方面,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人民的健康长寿、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人力资本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其次是创新人才转化体制。是不是人才,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知道,社会的需要才是创新的最重要的源泉。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们培养人才不但要因材施教,更要了解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打通教育和社会之间的渠道,使得所学终有所用。
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血液。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就是要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为现代化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随着直接融资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互相协同发展的趋势。现代金融体系如何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经济上新台阶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还要注意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中国的非金融性企业负债率较高,加上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债务,总体债务水平须引起重视,此外还要防范其他非正规金融带来的风险,防范科技金融带来的新金融风险;三是要注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索金融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低成本、高效率为大众和企业服务;四是注重金融创新,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就会不畅,投融资的渠道就会受阻。我们要不断为科技金融、孵化器及民间融资的发展开辟合法路径,并切实加强规范和监管,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