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和雅婷的合照。
浙江在线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丁施昊 县委报道组 孙丽雅)手机导航显示,从松阳坐车前往陈家铺村,路线状如一个个蝴蝶结。只有坐车的人才有体会,蝴蝶结并不总是意味着美。
司机只送到村口,剩下的路靠沿阶步行。这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村居大多依悬崖而建。路的尽头,土墙上斜书的繁体字告诉我们:书局到了。这里海拔近900米,真正的群山之巅。
去年6月,国内知名的先锋书店在此开出第三家乡村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被书店派上山的是两个90后店员,立夏和雅婷。
书店的到来,实现了这个村庄多年来的第一次人口返流。这是一幅奇妙的景象,如同打开一本沉睡多年的乡村古书,书页里缀满繁星,最先点亮星星的,是两个年轻女孩。
一个夏天 一个秋天
上山前,我们一直在想象两个女孩的模样,会不会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
听到我们的问题,雅婷认真地想了想:还真是,立夏活泼、大大咧咧,像夏天;我呢,比较淡,偶尔风风火火,像秋天。
接下来的故事,也如同那句接下来的歌词,“却总能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这个开在高山上、悬崖边的书店,是国内首个倡导平民教育,推广乡村阅读的乡村书局项目;同时是先锋书店落址浙江的第二家乡村书局。书店也寄托了当地村民的发展期待。书店项目配有一家艺术酒店,村民们希望以此为引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来一起重建古村落的发展之路。
开业半年来,书店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读者来这里打卡,前不久还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最美乡村书店。
两个女孩表示,同意也不同意这个观点。同意的部分是,现在书店确实名声很大,有的参观者来自内蒙古、广东;不同意的部分是,其实书店有3个90后,但就在3个月前,90后店长小东调去别的岗位,立夏接上了。
女孩们都是外省人。立夏,叫李霞,1995年出生的山东女孩;雅婷,叫刘雅婷,1992年出生的湖南人。大学毕业时,立夏看到书店在微博上招人,作为多年的先锋粉,她第一时间向书店投了简历。雅婷则是毕业后在云南沙溪工作,听说先锋要在当地开书店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提前来书店见习。
入职不到一年,在二次分配时,两人先后被调来村里。雅婷来得早,一开业就来了。接下来要开的沙溪店,也是乡村书局,她需要提前预习,做好接班。立夏是去年11月来的,她开玩笑地说,老钱大概觉得我是潜力股吧,哈哈。接着,又有些不好意思,自称“小宇宙”尚未爆发。
女孩口中的老钱,是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小华。近年来,钱小华相继在安徽碧山、浙江桐庐开乡村书局,陈家铺是第三家。他是在农村长大的,对乡村有种朴素的感情。农民靠手艺和汗水吃饭,这和开书店一样。
钱小华想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让乡村更像一个大家想去的地方,而不是人们不断离开的地方。他选择了立夏和雅婷——让年轻人带头去乡村。
书店内景
高山诗意 店中暖阳
高山的冬天,荒得很。林木萧瑟,山风呼啸。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小卖部,更谈不上娱乐设施了。唯一活跃的,是日光——从早到晚,带着地上的人影、房影,转啊转的。
书局带来了城市的气息。
进得大厅,最显眼的是挑高的房梁和满目的新书。《新乡土中国》《水与土》,还有穆旦、木心、余秀华,透露了选书者的趣味。书局外,作家写作中心已经建好了,开春以后每个月都会有作家来这里驻村创作。
书店全年无休。立夏和雅婷的工作,简单,也杂。理书架、做接待、卖书。工作日里来书店的人少,书店建了个微信群,200多位“忠粉”入驻。立夏每天在里面唠叨,晒晒店里读者的背影,阳光打在书脊上的风景,又或者是,“《博尔赫斯》仅此一套,有意者吱一声”。
我们上来的这天,店里大部分是孩子。因为临近春节,村里的孩子们都回来了,书店成了他们的乐园。立夏说,有的孩子,是从县里,或市里赶来的。因为这一点,书店特设了童书区。
“小木瑶就是我今天的小太阳哎。”说着,她指着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给我们看。她说,上山的车每天早上6:40发车,也就是说小女孩6点就得起床出门了。因为交通不便,她还得自带干粮,就为了在书店里待上一天。
来的人、守的人,都不易。虽说书店有暖气,但因为山里冷,加之店里空间大,女孩子们身上贴着暖宝宝。在这里,吃饭也是件需要自力更生的事情,总是雅婷做饭、立夏洗碗。而年轻人几乎离不开的wifi信号,在这里也有着时有时无的尴尬。
我们忍不住问,不觉得艰苦吗。两个女孩笑了笑,这个问题似乎被问过很多次,她们说,可能和很多90后不太一样,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是从乡村来、待学业有成再回到乡村去。对乡村有天然热爱的人,才会这般喜欢看书、看风景,过安静的生活。晚上10时许,立夏在朋友圈里发了张高山上的月亮,“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高山藏诗意。
书店外画画的孩子。
书店乡村 互相成就
在慢腾腾的高山时间里,书店在生长,乡村也在成长。
早上9时,店门刚开,就有隔壁的婶子跑过来,说是要出门干活儿了,番薯干麻烦你们帮我看着。雅婷笑笑,说好的。
前不久,书店和村里联合成立了番薯干农业合作社。经过文化浸润的番薯干,卖出了30元一包的好价格。雅婷说,今年村里农户家的番薯干卖得差不多了。
村里的第三产业,似乎也有些萌芽。书店边上是家“老鲍农家乐”,人均50元可以炒两个菜,喝上一点饮料。民宿也多起来了。据说为了防止买卖失序,当地成立了专门机构,审议把关进村项目。还有老人们,对背着帆布袋走来走去的年轻人,已经不再觉得稀奇了。
在女孩们看来,书店和乡村的成长,是互相成就的。
就说书吧。店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退休村支书鲍叔,或是村民们挑担运上来的。书店开张前夕,近3万册书到了山腰“走”不动了。鲍叔一声召唤,10多个村民拿着扁担、拎着竹筐下了山。就这样,一担又一担,连夜搬上山。90后们跟在后面,感动得默默落泪。直到现在,挑书的任务还在鲍叔身上。立夏说,鲍叔是“经得起放大的帅”。
“村里有这样的书店,了不起啊。”当过2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根余,大半辈子守着村庄。书局开业后,他主动当起了“书店形象代言人”,用方言讲当地老故事,城里来的读者特别爱听。
如今,两个女孩听到的老村喜事越来越多。听鲍叔讲,村里开书店后,加上在建的蕾拉私旅民宿、云夕酒店,村里将新增百余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首次破“零”,去年有10多万元收入。
临近春节,立夏和雅婷都打算留在村里守店过年。立夏的父亲前不久提前来看过女儿了,对她的决定表示支持。雅婷的老家给她寄来了不少年货,有熏肉和腊肠。春节期间,她们想着和当地旅委合作“寻找松阳锦鲤”的旅游打卡活动,让更多的游客来乡村看看,看看未来乡村的先锋可能。
热闹有时,孤寂有时。女孩们说,人在山间,每一日的唯一变化,就是那些不知何时从半山腰走上来的新面孔,带来一些有趣灵魂的短暂偶遇。他们大多来去匆匆,就像山顶飘过的云。但,这样就够了——以书之名,相聚山巅,让美好与美好在一起,让一种未来与一种未来碰撞发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