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宁波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找准项目 资源变资产
2019年02月27日 08:11:23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何峰 宁海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通讯员 项健

  胡陈乡梅山村。 (项健何峰摄)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最大的难题是经营性收入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从村庄的自然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实际出发,找准发展路径,将农村沉睡的资源变为产生效益的资产。

  宁海的村庄低小散、家底薄、基础弱,2017年,该县的薄弱村占我市薄弱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改变这一现状,宁海按照“把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转为资本”的思路,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亿元造血”工程,因村制宜、分类施策,甚至独辟蹊径,摸索出发展物业项目、产业项目、服务项目、联合项目、农旅融合项目等途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高、实力增强。2018年,该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4亿元,比2017年增长9.9%,村(社)平均收入95万元,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

  本期,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仇贤林作为受邀嘉宾,讲述宁海如何因村施策,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湖村菜场。 (何峰摄)

  记者:宁海的农村资源禀赋较好,很多村庄拥有山海资源,但资源比较分散,差异较大,难以集中开发。“因村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看起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宁海如何做到因村施策?

  仇贤林:发展的前提是有发展的资源。因此,宁海将摸清村庄的家底作为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2017年,我们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对辖区内所有村开展仔细排摸,全面掌握可利用的资源。如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不在少数,我们深信,一个村庄拥有的资源远比一个家庭要多。通过排摸,把村庄的土地、林地、物业等资源登记造册,并进行认真分析。同时,全面清理村庄的租赁合同,有些十几年前签订的租赁合同,目前看价格非常不合理,需要通过重新定价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记者:近几年,宁海探索出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模式主要有哪些,如何让它们“各美其美”?

  仇贤林:近年来,宁海念好“山海经”,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产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农旅经济。

  一是打好土地牌。土地是农村最核心的资源,宁海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价值”,让最稀缺的资源实现最优的价格。如一市镇缆头村,之前每亩土地每年只能收取500元左右的租金。村里统一流转低产地、滩涂和荒地,对养殖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亩均流转价格超过3300元,实现大幅增值。近些年,宁海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探索农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5.24万亩,流转率74.52%。

  二是打好物业牌。鼓励和引导村庄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市场等物业经济。如桃源街道下桥村,建成综合性市场,年收益超过500万元。此外,力洋镇力洋村、桑洲镇桑洲村、黄坛镇兴坛村等在乡镇所在地建设菜市场,村集体年收入分别达到100万元、60万元、55万元。

  三是打好服务牌。由村集体组建经营公司,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获取有偿收入。如胡陈乡中堡溪村建设占地8亩的农合联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向农户提供水蜜桃交易和农资服务,年增加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四是打好生态牌,发展农旅产业。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这几年,宁海大力推进民宿经济提档升级。去年,全县民宿产业营业额2.03亿元,形成了“宁波民宿看宁海”的可喜局面。

  记者:好项目难找、项目落地难、项目运营难,是不少村庄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的“心头痛”。宁海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涌现出这么多好的项目,探索出不少新途径,有何秘诀?

  仇贤林:通过项目运作将资源转化为可以产生收益的资产,这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也是难点。因此,我们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采取了以“项目为核心”的工作流程。

  2017年以来,我县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等15家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了一个薄弱村由一名县级领导挂点联系、一家职能部门对口指导、一家骨干企业结对共建、一名“第一书记”驻村连片、一名农村工作指导员蹲点指导的“五个一”帮扶机制,加上村庄的党员干部和乡镇工作人员,村庄寻找项目的“智囊团”和人脉资源可谓空前强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和策划项目,由乡镇审核、部门把关。2018年各乡镇(街道)通过涉农资金平台共上报项目96个,经过我们实地走访和论证,最终26个相对成熟、收益高、可持续的项目进入扶持名单。目前,已经有20个项目实施完成,开始发挥效益。

  记者:发展村集体经济中,发展观光休闲、民宿客栈、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型项目”是最被寄予厚望,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模式。宁海在发展“新型项目”方面,有怎样的经验?

  仇贤林:在“新型项目”方面,宁海一直在边发展边探索。比如,一些有旅游资源的村,通过村集体投资或者与乡镇(街道)合作,建设民宿等项目,然后租给旅游公司经营管理,村集体收取租金。目前,宁海建成了前童驿事客栈、桑洲南山驿、深甽拾贰忆等精品民宿,还有正在建设的帐篷酒店、梯田酒店等。得益于民宿经济发展,胡陈乡梅山村、茶院乡许家山村集体年收入分别超过50万元、30万元。

  记者:资源、项目、人才和资金被认为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四大难题,宁海在解决资源、项目和人才问题后,又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

  仇贤林:宁海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奖励办法》等文件,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保障村级运行和项目奖补,并在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20亩指标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亿元专项资金中,5000万元实行普惠式补助,保障了村庄日常运转。另外的5000万元用于集体经济项目奖励,按项目资金的80%标准予以奖励,最高奖励200万元,并实行先建后补的方式,堵死项目套取资金的路子。

  记者:集体经济薄弱村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制约因素多。对于那些资源实在匮乏的村庄,宁海如何通过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仇贤林: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方法是联建厂房。从2012年开始,在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投资1.54亿元,建成占地107亩的扶贫标准厂房,所得租金补助113个较薄弱村,2017年实现租金收益近500万元。同时,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岔路镇联建标准厂房项目,配套10多亩的土地指标,项目已于去年启动,建成后每年将为岔路镇13个村带来150多万元的收入,全面解决岔路镇薄弱村的问题。

  记者:以往曾出现过通过政策扶持,村集体经济开始有起色,在项目初始阶段增收明显,但随着政策的退出,又出现反复。宁海为杜绝这一现象采取了哪些对策?

  仇贤林:返“贫”现象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对此,宁海县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点突破项目和重要改革创新项目,县委主要领导在蹲点破难、一线调研时必问、必谈、必强调。

  我县还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党建的重要项目,作为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未达到目标或者出现返“贫”现象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不得提拔。同时为让村主职干部有时间、有精力去想思路、谋发展,我们加强了基础保障,每年按村规模下拨10万元至30万元的村级组织运营经费,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落实,杜绝返“贫”现象的出现。

  记者:发展村集体经济中,你认为起核心作用的是什么?

  仇贤林: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首要资源是人。项目能不能落地、能不能红火,关键看相关人员有没有能力,有没有积极性。在农村集聚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宁海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强村班子。乡村振兴,村民是主体,关键在支部,选好用好管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村干部队伍。二是用好大队伍,我县连续三年选派168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平均每人为村引进项目资金200万元,前后共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11批次,去年737名农指员争取各项资金3500余万元。三是开展村企合作,200多家企业和村庄结对,带来了5000多万元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经营的新方法、新思路。四是培育大主体,全面推动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引导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人员下乡,不断优化农业经营者、从业者结构。

  越溪下田村高标准养殖塘。 (项健何峰摄)

  案例回放

  向荒坡要效益

  从癞头山到白金级民宿

  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有点潮湿阴冷,一进入心宿无尘山水人文度假空间的大堂,温暖而舒适的感觉扑面而来。“这是用当地的橘皮泡的水,清香而暖心。”负责人王勇端着一杯茶水过来对笔者说。大堂里摆放着书和当地的农产品,雅致清新。“这里以前是闲置的粮库,如今既是大堂也是酒吧。”王勇介绍。

  从大堂出来,拾级而上,一栋栋木屋沿山势分立两边。“以前,这是一座荒废多年的癞头山。”梅山村党支部书记蒋善斌说,梅山村生态环境优越,但前几年村集体收入只靠土地和养殖塘的租金,年收入不到15万元。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民宿经济。前年,村里与香港高远文旅集团在这里合作开发精品民宿,引入“心宿无尘”项目。度假空间由梅花山庄、梅山钓鱼基地、音乐餐厅、10栋小木屋等组成,项目占地60余亩,背靠茶山,左依梅园。“签订了15年的合同,按照租金每三年一提升的模式,租金从第1年35万元逐渐递增到第15年的50万元。”蒋善斌说。

  如今,“心宿无尘”已成为胡陈乡村旅游的新标杆,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今年,“心宿无尘”成功晋级省白金级民宿。

  “心宿无尘”项目一举改变梅山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状况。“去年,村集体经济从15万元增加到50多万元。这些收入,一部分用于继续投入其他项目,提升“造血”能力,还有一部分用于补贴村民的医保等开支。”蒋善斌自豪地说。

  向土地要效益

  低效益池塘变身高标准养殖塘

  宁海越溪乡下田村的高标准养殖塘里,鱼虾跳跃,连片的池塘勾勒出“沧海桑田”的美景。

  下田村养殖塘包括蟹酱塘、国庆塘和盐场塘,总面积570亩,建于2001年。“当时设计标准低,水位浅,塘岸狭窄,管理房简陋。以低密度混养为主要养殖模式,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养殖效益低。”越溪乡农办主任陈世祥介绍,经过17年风雨的侵蚀,塘岸泥土大量流失,已不符合现代化养殖的要求。

  “如不进行二次改造,池塘利用率和产量会越来越低,租赁价格会走低。池塘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必须挖掘潜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下田村党支部书记田日旵说,村里投资250多万元对570亩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

  “池塘经过改造后,抗台风能力明显增强,降低了堤坝坍塌、池塘被淹没等风险,养殖收益更为稳定。”养殖户田初贤说,此外,管理房的新建,提高了养殖人员生产安全性和居住舒适度,环境更加美观,和周边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形象更为和谐。

  向土地要效益,向项目要效益。“池塘租金从每亩2000元提高到每亩3500元,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田日旵说。

  向物业要效益

  从环境“顽疾”到村庄“商业中心”

  上周四下午四时半,走进宁海长街镇大湖村菜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海鲜区、蔬菜区、肉制品区、禽蛋区一目了然,商品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拎着食材进进出出。“这个菜场有100多个摊位,现在正是附近工厂的下班时间,再过一会,才是菜场最热闹的时候。”大湖村村委会主任胡家其告诉笔者,菜市场由大湖村投资670万元兴建,占地5282平方米,去年年底开业。

  “以前的菜场非常小,没多少摊位,不但菜场内拥挤不堪,周围的环境也是脏乱差,车辆乱停放,垃圾遍地。每天早上,附近的道路拥堵不堪。”胡先生是老市场的经营户,他说,搬到敞亮的新菜场后,人流量增加了,环境变好了,做生意更为舒心。

  “我们村有6000多人口,加之1000多的外来人口,我们决定新建一个菜场,并配套建设一个停车场,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胡家其说,菜场如今辐射附近几个村,服务上万人口。同时,菜场对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起到一个较大的带动作用,并带动附近村民就业。

  菜场还未建成时,100多个摊位就被租赁一空,大湖村每年可获得160万元的租金收入。“明年开始,租金将逐步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口袋’会越来越鼓。同时,菜场已成为我们村的‘商业中心’,带动了附近物业的增值,带动了村民就业。”胡家其说。

  位于梅山村的“心宿无尘”。 (项健何峰摄)

  基层声音

  梅山村村民蒋利军:“心宿无尘”项目建成后,村里的面貌大为改变,村庄成为一个景区。“心宿无尘”对村里的老百姓开放,我们多了散步休闲的好地方。同时,这只会下蛋的“母鸡”产生这么好的收益,补贴我们的医疗保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湖村村民胡家和:很自豪自己村有这么“豪华”的菜市场,亲戚朋友来村里,觉得特别有面子。现在的菜场摊位比以前多,菜比以前丰富,还有专用的停车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新建成的菜场还是我们村的“摇钱树”,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了,村里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环境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立足每个村庄自身实际,在“精准”两字上谋实招、求实效,从最明显的短板入手,从实在的项目抓起。

  从宁海的实践看,找到合适的项目,摸清家底是第一步。对资源丰富但交通不畅、配套不全的村,首先考虑交通、网络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路路通带村村富;对生态优势明显但投资能力不足的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工商资本合作开发;对于具备一定实力但缺乏本地发展潜力的村,支持“走出去”,通过资源输出、在外投资兴业,获得更多的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对于有文化特色但产业落后的村,要善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努力实现“文化+农旅休闲养生”的最大溢出效应。

  从宁海的实践看,项目运作能否成功,人才、资金的支撑必不可少。在人才支撑上,一个薄弱村汇集了县级领导、职能部门、共建企业、“第一书记”、农指员、联村干部等外援力量,加之本村的干部群众,阵容堪称“豪华”;在资金上,宁海县连续三年每年配套5000万元用于项目奖励,结对企业、“第一书记”、农指员等每年带来上亿元的资金,通过项目运作帮助村庄“造血”。

  围绕项目,宁海已摸索出比较成熟的顶层设计。项目如何确定,能不能上马、土地和资金如何配套、建设过程如何监管、建成后有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等问题,有专人管事、有规章可循。

标签: 集体经济;菜场;村庄;池塘;租金;心宿无尘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