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9日讯 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成果展示馆中,记者见到了28岁的应一豪。小伙子的官方身份,是台州玉环市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此时,他正在“玉环法院”的展示厅中,给众多参观者讲解他们在工作中探索、创造出的数字化成就。
也许有人会问,一名来自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为何能在这样一场展示“数字中国”最新技术的舞台上进行分享?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应一豪在法院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分管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年轻干部,工作中,他也算得上“数字中国”的见证者、亲历者,当然也是参与者。
“基层法院,说到底,是跟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打交道。我们在处理各项审判的工作中,也非常需要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在应一豪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化,需要的是每一个人,并结合各自专业,才能在这条只有“0”和“1”的黑白二维空间中,谱写出多彩的三维生活。
玉环法院探索数字化的历程,要从这座三面沿海小城的背景说起。
地处温州、台州交界的玉环,有着深厚的民营经济基础,可以说是起步早、规模大、韧性足。县域内,中小微企业超过1000家。“正因如此,近几年,玉环民商事纠纷增长迅速。”应一豪说,过去的一年,玉环法院一线法官人均结案数477件,其中不乏疑难复杂案件,审判压力非常大。
法院的数字化从两年前开始。当年,玉环法院被最高院确定为智审系统应用试点法院。“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进行数字化的探索。”应一豪记得,他们首先做的,就是“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模式”。
“说起来好像简单,就是要把原本打印的案件起诉书、审判书等一起做成电子版,然后分别通过邮件、网上推送等方式传给原告、被告。”应一豪说,事实上,这件事操作起来,一点都不容易。
最实际的,就是案件卷宗的法律专业性,限制了它们电子化的进程。“做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有能力做出相应电子化的软件,但他们不懂法律专业,就没办法把卷宗中最核心的要点提取出来。”应一豪说,这就需要他做一名专业的“翻译”。“我把最专业的法律诉求用通俗的话表述给程序员,他们再按照我们的要求,把这些卷宗最终电子化。”
事实上,为了让卷宗数字化,原本只是业余爱好计算机技术的法官应一豪,也主动去学习专业技术,为的就是能和程序员更好沟通,在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开展数字化的工作。
研发出了新技术,还要去靠实践证明它的价值,这个过程同样曲折。许多老法官对此十分抗拒,觉得新开发的功能华而不实。“有些老法官刚开始也是拒接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被‘圈粉’了,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是,以前要在大量纸质卷宗里面翻来覆去地找材料,现在系统自动分类提取,撰写裁判文书一目了然。”
在尝到甜头之后,玉环法院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和推广电子送达、试行线上调解、推行电子阅卷,开启全院审判业务工作无纸化。经过一年多摸索,如今,已经逐步形成了电子卷宗采集、流转、归档全流程管理模式。
最复杂的数字化程序,最终带来的是便捷的成果。比如,如今在玉环法院,在立案阶段,就可以实行“网上立案不用跑”服务。当事人及代理人也可以通过网上立案平台提交案件,只要符合电子档案规范的,无需再提交纸质材料,或到法院办理手续。立案成功后,法院会将受理案件通知书直接发送给当事人。
这几天,玉环法院在数字中国的展示大厅的屏幕上,他们同样用数字说明着数字化成果带来的变化。比如,数字化以来,他们节省下来的A4纸连接起来可以环绕地球3圈半、每年可以减少砍伐1620棵树、电子送达助推邮费节省,从原来每年150万元左右下降到只要40多万元等等。
如今,他们的探索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被称为具有特色的智慧法院建设的“玉环模式”。
在福州参加“数字中国”成果展期间,应一豪除了讲解他们的探索成就,也会抽空去别的展厅“偷学”。“比如,我去5G展示厅体验,在未来的发展中,这项更快捷的技术,当然也能实现更高效的远程审判等工作。”应一豪说,还有包括阿里、科大讯飞等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在他看来,这些前沿的技术,最终落地到每一个专业领域,同样需要更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一起努力。
新闻+
5月8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正式闭幕。峰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务机构、高精尖企业纷纷展示了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浙江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数挤入全国前五。
从评估结果中可以发现,去年31个省市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达到67.15%,比上年提升4.88%。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天津、重庆、湖北、山东排名前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