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箱杨梅背后的故事
2019年07月02日 06:30:5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郑琪 本报通讯员 李介辰 林云飞

  浙江在线7月2日讯 最近,在微博、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这几天有没有人给你送水蜜桃或者杨梅了。若是有,显得你“混得不错”。

  不过,浙二眼科中心视光部胡培克医生却很想“拒收”这样的礼物。现实是,一箱杨梅依旧如约而至,快递于日前送至医院。

  先天性白内障

  出生即面临失明

  杨梅的寄出地——仙居,是我国著名的杨梅之乡。寄件人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今年15岁,这也是他们寄杨梅到浙二眼科中心的第15年。

  夫妻俩的儿子小朱,情况很特殊,是一名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一出生晶体就是浑浊的,瞳孔呈白色,若不及时治疗,失明的可能性非常大。

  父母最不愿意看见孩子生病。然而,对这对夫妻来说,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孩子还没看过世界的一草一木,就将走入一片黑暗。

  说到这,采访的气氛有些悲伤,胡培克医生下意识地提高了声调,“还好,孩子现在双眼的视力有0.6,读初中了。”

  原来,小朱的手术做得早,6个月大的时候,做了一只眼睛的手术,长到8个月大又做了另外一只,等到一岁多,双眼先后植入了晶体,视力恢复得很好。

  作为病人或家属,毛病治好了,给医生送点特产表达一份纯粹的感谢,并不少见。但不得不说,像这对夫妻这样坚持了15年的,真的少之又少。

  “其实,我也只是代收(这箱杨梅)。”胡培克医生话锋一转。钱报记者联系上了这对夫妻,还没来得及问什么,电话那头的朱大姐就先开口了。

  “我们农村里的,条件真的不好。当时,发现4个月大的孩子生病了,感觉天都塌了,要是没有姚医生,孩子哪有机会手术,眼睛哪里还可能看得见。”

  她口中的“姚医生”,是浙二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委姚克教授。而上面这样一段话,朱大姐说了快一分钟才说完,几度哽咽,几度停顿,温柔而平实的语调里传递出的真诚,实在打动人。

  父母都是盲人

  渴望儿子能复明

  你或许无法理解,光明对于这个家庭的意义。

  朱大姐今年35岁,因脉络膜骨瘤,1999年12月1日视力突然骤降至0.1,眼病罕见再加发病又急又凶,没有好的治疗办法。这20年来,世界对她来说只剩一个模糊的影子、一点点的光亮。孩子出生了,她却从没有看清过孩子的模样。

  丈夫吴大哥今年36岁,也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出生时就不幸失明,整整36年来,只能靠声音来认识世界,黑暗是他生活的唯一颜色。

  尝过苦,才知道失明有多苦。这番感同深受,让夫妻俩更心疼孩子。然而,仅靠夫妻俩干盲人按摩挣的微薄收入,“实在无法负担手术费用”。

  当年,夫妻俩抱着孩子找了很多医院,都没好的办法,说孩子还太小,建议先观察。“那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有一次看完病抱着孩子回到家,我和他(丈夫)翻了翻口袋,发现兜里只剩下5块钱。”

  好在,转机很快来了。夫妻俩找到姚克教授,他给孩子检查完,立刻写了单子安排手术。“我记得,姚医生当时在做一个先白的课题,他还派了团队开车子到我们家,给我们家里人免费检查。孩子的手术是他亲自做的,两个晶体都免费。”

  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做了手术,后期还需配镜矫正视力,但因情况特殊,验光程序相对复杂,要求也更为精准。为此,姚克教授特意嘱咐负责验光的胡培克医生多加留心,并亲自写了纸条,一一标明注意事项。

  儿子正常上初中

  为感谢医生每年寄杨梅

  一晃15年过去了。如今,小朱已经上初二,视力稳定在0.6,配戴兼顾远近的双焦眼镜,复查的频次也从半年“放宽”到了一年。

  “孩子性格挺活泼的,说以后想学机器人什么的,刚刚参加了个比赛,在市里拿了个三等奖。”朱大姐的语气里透露出了欣慰与喜悦。

  可以想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疾病,夫妻俩只能咽下泪水的咸涩。但这一刻,孩子看到的世界、享受到的美好,一定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情。

  我们聊起近况。钱报记者说,白内障的课题,姚克教授还在做,前不久,他拿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里面有关于先天性白内障的研究,他们首次发现22个先天性白内障新突破位点,占目前全世界所有报道突变的近1/30,是世界上报道白内障新突变最多的。

  朱大姐一下子笑了,“那太好了,是不是很多娃娃不用等到出生才发现毛病,然后再手术,以后可以提前预防了?那他们的妈妈,不用像我当时那样哭得那么厉害了。”

  在医生的印象中,这对夫妻俩不仅朴素平实,似乎还有些“倔强”。姚克教授、胡培克医生几次三番想婉拒他们每年送来的这箱杨梅,但都没能成功。

  “她(朱大姐)打个电话来,确认号码能打通,也不说其他的话,第二天就把杨梅寄过来了。有一年,我们出差去新疆,她还送,一定要让同事代收。”胡培克医生说。

  朱大姐说,姚克教授的诊室,每次去都有很多人,他要忙到1点多才能休息,还要经常出差,自己不好意思打扰他,只能拜托胡医生帮忙转送。

  寒暑假高峰来复查,视光部非常忙,发现胡培克医生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夫妻俩还会插空“强制”给他按摩一会。

  对于夫妻俩的感谢和坚持,胡培克医生在朋友圈有感而发,用“惭愧”二字来形容。在医生看来,“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

  对此,朱大姐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杨梅也不是挑个头最大,说实话,最大那种的我们也负担不起。家附近有个残疾人朋友种杨梅,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请他帮忙,挑个天晴的日子,早一点去摘,一定要最新鲜的。”

  说完这段话,电话那头的朱大姐沉默了一会,继续往下说。

  “就一箱杨梅,真的没什么,我们夫妻俩也不知道怎么感谢(这份恩情)。小姑娘,可以的话,你一定要帮我再谢谢姚医生。我们一个家族,妈妈、爸爸、外婆好几个人,眼睛都不好,只有这么个孩子,因为小时候做了手术,不用上盲人学校,能看得见,不用步我们的后尘,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个正常的童年,以后有机会找个好工作。是姚医生,救了他一辈子。”

  不知为何,听到这里,钱报记者突然觉得鼻子一酸。在挂掉电话前,有一句话我脱口而出:“朱大姐,你每年送的这箱杨梅,一定是姚医生吃过最甜的那箱。”

  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生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们经常问,是什么动力让医生坚持课题研究、精进手术技巧?是责任,是兴趣,还是职业使然?

  对姚克教授来说,动力之一或许也包括了15年来每年夏天收到的这箱杨梅吧。

标签: 杨梅;白内障;医生;视力 责任编辑: 余金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一箱杨梅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