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4日讯 如火如荼的暑期结束,高校学子迎来了新的学期。上周,钱江晚报“有风景的思政课——红色暑期实践篇”在浙江24小时APP上掀起了高潮,35支优秀实践队伍参与评比,总共吸引了760万多人次的点击。
经过一周的投票评选,决出了十佳队伍(详见右边名单)。
在为期两个月的红色暑期实践征集中,共有200多个大学生实践队伍参与投稿,记者跟踪报道的暑期实践活动以视频的形式,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在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APP上的专题总浏览量超过千万。
用脚去感知社会的温度
十佳大学生实践队伍出炉
为期两个月的暑期红色实践征集活动,吸引了10多万省内大学生的关注,最后决出的十佳队伍,来自浙江省内八所高校的大学生实践团队。
浙江大学有七支队伍入围,最后有3支队伍进入十佳。
赴陕西志丹开展实践的浙大研究生同学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扎根乡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赴甘肃酒泉的“电气追风人”深度调研了解“弃风限电”问题并献计献策。浙大言炳丹青实践团赴杭州市西湖区,进行实地调研、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机会,迈出象牙塔,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浙大言炳丹青实践团的团员说。
浙江工商大学的实践团队,用守护留守儿童的方式践行志愿精神。
“这是一次用眼用口用脚去感知社会温度的志愿服务,这是一次课程思政在生活中的切身实践。”带队老师黄敏辉告诉记者,“我们的团队,通过对留守儿童现状问题的调研,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通过趣味数学教学活动,实现‘党员数学小先生’项目在武义坦洪乡漠华小学的落地;通过一封家书,品读出孩子们的真挚童心。暑期实践结束了,但大学生和26位小学生之间埋下的情谊没有结束,大学生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会结束,其中激发出他们满满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一直伴随他们以后的求学生涯。”
这是一次硕果累累的实践活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们来到德清雷甸成校,走进数十个家庭农场、种养基地、科普园、农科教平台。杭电学生胡绪鹏带队的七人乡村振兴青年团,帮助学校一起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写出了4万字的教材。
“我是受到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启示。高考生要写一篇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我是来自农村的,我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却告诉我,本来以为农村孩子写这个作文会很顺手,可是结果出乎意外,现在农村孩子也很少参加田间地头劳动了。那么城里孩子呢?他们也缺乏体力劳动的实际条件呀,比如田地、农场啥的,不好找啊。”胡绪鹏告诉记者,他当时就萌发了开发一本“将真实田间劳动与劳动教育结合的专门面向青少年的教材”,这个想法在暑假社会实践中实现了。
此外,还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团队当选“十佳”。其余25支候选团队(名单详见8月26日钱江晚报)均获得红色暑期社会实践“行动奖”。
融入社会实践
“田野思政课”新鲜出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这次红色暑期实践的征集活动中,许多高校的专业老师充分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思路。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建珍亲自策划了这次“探寻总书记在浙江乡村足迹”的暑期实践项目,她用一个全新的词汇来概括这次暑期实践的内涵:“田野思政”。
“‘田野思政’是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提出,即利用田野作为思政的载体、方法。”张建珍告诉记者,“这里的‘田野’既包括自然的野外也包括工厂、车间、市场、社区等社会空间。利用‘田野’这一诗意、鲜活的空间载体,采用‘田野调查’等方式,达到爱国爱乡、勇于创新、乐于探究、注重实践等思政目标。从内容上看,可以包括为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也可以包括社会实践等环节。‘田野思政’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限于教室的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的有力补充。”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李济沅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同学们将‘大梦想’转化为‘微行动’,将‘大情怀’化作“微贡献”,同学们有收获了,思政课上活了,是作为指导老师的最欣慰的事。”
浙江工商大学老师黄敏辉说,“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另一个大课堂,社会实践贴近教学对象的实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世情国情民情的深刻认识和感知,使得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更能激发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激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