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万家团圆。我省一批援疆、援川专家干部因坚守岗位无法陪伴家人,他们通过视频通话“云”相聚的方式,与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亲人们团圆。
武义援疆农技员:万里之遥,送上丰收祝福
浙江在线9月21日讯(记者 朱承 徐贤飞 通讯员 李增炜 王超亚) 9月20日晚7时许,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离天黑还有一个多小时。来自武义的农技员陈金生从食用菌大棚回到菌棒厂宿舍,他打开手机,拨通了5000公里外妻子李伟香的视频电话。
这是他们过的第5个“云中秋”。视频另一头,李伟香正坐在电视机前,两个孙女一左一右依偎着她。儿子在外工作赶不回来,女儿女婿刚离开不久。
陈金生是武义县三港乡曳坑村的种菇大户,早年靠种菇脱贫致富,是三港乡一带出了名敢闯敢拼的“陈大胆”。2017年,浙江发起援疆食用菌项目,57岁的他作为农技员报名前往新疆乌什种植推广黑木耳。截至2019年底项目期满,两年半时间,他带领当地9个村共计680个贫困户从无到有种起黑木耳,成功帮助他们脱贫。
还乡在即,陈金生却被当地驻村工作队拉住了。“陈工啊,虽然我们脱了贫,可黑木耳只有4月到8月能长,其他时候地里还是荒着的,看着揪心。你经验足,大家都信你,能不能再培育点什么?”2020年春,思量了一个春节后,陈金生独自乘上飞往新疆的航班。就这样,他又待了近两年,帮助村民稳收成、育新品。
李伟香只去过一次依麻木镇,早上7时出发搭飞机,一路辗转,抵达陈金生落脚的地方已是深夜。她起初不理解老伴为什么要不辞辛苦跑来这里,陈金生说:“多亏家乡干部的帮扶,我走上了种菇脱贫的道路,如今有这个机会,我想帮助更多的人。”
由于距离太远,陈金生一般等过年才回家,平时夫妻俩靠微信交流。干了大半辈子农活,两人聊得最多的还是农业。“工厂增设了生产流水线,我们打算今年培育黑木耳200万棒、香菇50万棒。”视频里,陈金生兴致勃勃地说。“今年你头发又白了不少。”李伟香看着视频中的老伴,有些心疼。这时,身旁11岁的小孙女探过头:“爷爷,你什么时候回来?”陈金生笑着说:“快了,我已经把自己会的都教给村民了,他们可以自己走下去。”
虽然只身在新疆,节日的氛围依然浓厚。陈金生兴奋地告诉李伟香,几天前,当地县领导就送来了祝福,自己也早早吃上了月饼。“这里的人都很热情,约好了中秋夜大家一起聚餐赏月!”
宁波援川医生:五千里外,隔屏吃起团圆饭
浙江在线9月21日讯 (记者 王波 共享联盟鄞州站 范添鑫 通讯员 谢美君) “老板来点虾,再来点西红柿、金针菇。”……9月20日下午,刚刚下班的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产科医生应丽英在小区门口买好菜,牵着儿子的手回家了,准备给家人做一顿中秋团圆饭。
今年7月初,同为鄞州区第二医院医生的丈夫谭炼作为医院第二批援川医疗队员,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人民医院执行为期7个月的对口支援任务。
虽然中秋放假,但2600多公里的路程来回不便,谭炼决定留在当地和援建的同事一起过节,也利用节假日谋划接下来的帮扶培训。
“算算,这是他第一次和我们分隔两地过中秋。”应丽英说,2009年大学毕业的她和谭炼一起来宁波工作,夫妻俩朝夕相处少有分开。前段时间得知医院需要选派医生援建四川,身为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谭炼主动报名参加。虽然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及老人需要照顾,但应丽英还是全力支持谭炼的选择,因为在两人的心里,四川也是“故乡”。
“我是丽水人,他是重庆人,我们都是在四川读的大学,也在四川收获爱情。”应丽英说,如今他有机会可以帮扶故乡,肯定要尽我们的一分力。而去年疫情期间,谭炼也是主动请缨,随宁波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抗疫。
华灯初上,伴随着热油在铁锅里煎炒翻滚,小炒牛肉、白灼虾、清炒生菜……没一会儿餐桌上摆好了五菜一汤。书房里,10岁的儿子正忙着给父亲准备中秋礼物。此时,远在盐源的谭炼也和同事准备着晚餐。
“是爸爸……”晚7时10分,应丽英的手机响了。接通视频,应丽英将手机屏幕对着两个孩子。
“弟弟呢,想爸爸吗?”谭炼话音未落,大儿子便从身后拿出一张写着中秋快乐的卡片,“爸爸,祝你中秋快乐。”“这是老大给你的中秋礼物。”“谢谢儿子,你这字写得有进步了。”就这样,一家人吃着、说着、笑着。
幸福甜蜜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久,电话中传来谭炼同事招呼吃晚饭的呼声。谭炼笑着对妻儿说:“记得吃月饼,祝你们中秋快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