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2日讯(记者 王波 竺佳)9月21日晚,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宁波运动员、东京奥运会冠军汪顺夺得冠军,收获了本届全运会的个人第4金。至此,汪顺在全运会的金牌总数达到13枚,成为全运会游泳“金牌王”。在此前的射击比赛中,同样来自宁波的奥运冠军杨倩取得了两金一银的佳绩。
在上个月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宁波选送的7名运动员,一举拿下5枚金牌,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如今他们又在全运会上继续摘金夺银。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宁波对“竞技体育”引领现代体育之城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让我们一起来解码这座“五金城市”的奥秘。
体教融合
一条龙培养体育人才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我是石智勇……”9月1日上午,在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中心小学的开学典礼上,全体师生们在教室里共同观看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73公斤级冠军石智勇通过视频发来的开学寄语。
匆匆发言后,石智勇又一头扎进宁波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二少体)的举重训练馆里训练。他也是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启蒙教练李冬瑜。出生于广西的李冬瑜曾经是举重运动员。1999年,作为人才引进,大学毕业的李冬瑜来到宁波体校担任举重教练。也正是他陆续发掘出了唐德尚、石智勇等举重运动的好苗子,并引入宁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每一个运动员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专业的教练。”宁波二少体副校长程旭说,最高舞台的竞技体育都是顶尖人才的巅峰对决,既依赖平时的艰苦训练,也取决于个人运动天赋。而如何识别千里马,基层教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宁波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基层教练,打造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教练员队伍。李冬瑜就是其中一位。
获得东京奥运会两枚射击金牌的杨倩的启蒙教练虞利华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射击国家级教练,虞利华执教射击30余年,所带学生在全国以上级各类比赛中获得120多个冠军,其中更有王成意、康宏伟、张超玄著等一批冠军选手,正是这批新老运动员们的薪火相传促进了宁波射击成绩的整体提高。
作为竞技体育的领路人,近年来,宁波突出教练员队伍建设,将体育人才纳入宁波市专家目录,让体育人才也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子女入读、配偶就业等公共服务保障待遇。宁波同时将体育人才纳入“3315”人才引进计划、“六个一批”培养工程及“创业创新”评审,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有效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放眼全国的精准引才之策,使宁波的竞技体育水平更上一层楼。东京奥运5金中,射击、游泳在宁波基础深厚,而举重、体操并非传统强项。宁波人不止步于守成,而是积极开拓,以开放的精神、宽阔的视野,接纳外地好苗子到宁波培养。举重冠军石智勇的老家在广西桂林、女子平衡木冠军管晨辰的老家在湖北石首,但他们都是从小被教练选中,在宁波的训练场上成长起来的。
在宁波,一个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选材、训练体系已经形成。2002年,宁波成立了体工大队,并逐步形成了以体工队为龙头,包括体校、二少体、水上(游泳)运动学校以及小球训练中心为主体,市队县办点、市级训练点和县(市、区)少体校为补充,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4级训练网络体系。如今,宁波市体工大队、体育运动学校以及各县(市、区)体育传统学校在训人数达两万多人,为宁波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及梯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宁波还不断扩展运动训练的深度,引进国家级训练基地。目前宁波有北仑的综合训练基地、鄞江的重竞技训练基地,多次承接国家队女子排球队、国家举重队、国家女子摔跤队、国家攀岩队转训任务,同时学习国家队先进的带训理念和技战术水平。目前,宁波拥有5个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一条龙”式体育人才的培养,当然更离不开“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入。“以往,体育生被认为是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和训练很难做到平衡,他们未来的出路更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如今一个个例子证明,事实上两者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宁波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的中考政策,每年都允许高中段学校招收一定数量体育特长生,对那些长期在少体校训练而又无法向省队输送的运动员,也可以通过中考特长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通过高考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途径进入高校深造,既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学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
现在,越来越多的宁波学生通过体育,找到了成长成才之路。据统计,近5年来,宁波共有135名体育生考入双一流大学,其中105名被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
科技助力
数字化赋能现代体育
“还有谁……”在东京奥运会上,当石智勇最后一把将198公斤成功举起卫冕后呐喊时,看不到他半点受伤的影子。实际上在奥运会开赛前一个月,石智勇在训练时大腿腘绳肌拉伤。随后腰伤复发,左手掌指关节也旧伤复发。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伤病如同影子一直缠绕着运动员,因此体育医疗作为竞技体育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宁波正式成立独立建制的体育科学研究所,为运动健儿提供医疗保障。在6月23日石智勇大腿腘绳肌拉伤、旧伤复发时,医疗团队随即与时间赛跑,在科学保障之下,使得他抵达东京时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医学副主任医师沈异作为队医一路护航石智勇的东京之行,助力他成功卫冕。
宁波体育部门根据每一位运动员身体素质情况,通过内外联合保障的方式,按照“一人一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宁波运动员的伤病问题。
在科学医疗保障的同时,利用科技助力竞技体育,也成为运动员站上最高领奖台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有过一句名言——“现代奥林匹克水平的运动员已是科学的产物”,充分说明科技对提高运动成绩、挖掘运动潜能的重要作用。
“石智勇能够蝉联奥运冠军,不仅仅凝聚着运动员艰苦训练和教练团队的智慧,也与科技助力密不可分。”石智勇的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李建设教授说。原来在东京奥运会备战期间,宁波大学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委托的《石智勇举重关键技术科技助力服务》项目。曾任亚洲运动生物力学学会主席的李建设是该项目的首席专家。
“对石智勇的技术动作进行三维视频跟踪,采集一手资料建立人体模型,对举重过程中关键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提供动作技术优化方案。”李建设说,科研团队跟踪拍摄了石智勇近两年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以及极限强度训练条件下的试举动作,通过分析轨迹寻找可能的优化动作技术。最终科研团队拿出数十份技术分析报告,使得石智勇的技术不断优化,让他在后续的一系列比赛中屡破挺举世界纪录。而这也成为东京奥运会上,在石智勇第二把挺举192公斤被判失败后,敢于主动要求杠铃重量加至198公斤并成功的底气。
“正是科技体育发挥作用,保证了宁波参赛运动员的最佳状态。”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宁波体育部门充分利用宁波大学体育学、力学和医学等重点学科的优势,分别与宁波大学的大健康研究院共建“宁波科学运动与健康研究院”、与体育学院合作“体教融合”体能训练、与医学院合作“体医融合”国民体质测试,进一步发挥挖掘科技助力体育的能量。宁波市体科所在保障好竞技体育的基础上,将触角延伸到了青少年健康、群众体育中,成立了宁波青少年运动健康管理中心,通过推广专业的运动康复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法,提升全民科学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
筑牢基石
久久为功带来大爆发
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东京奥运会的5金闪耀,在外人眼里,宁波的奥运金牌路似乎只有这短短5年。但从更长的时间看,其实体育文化和奥运文化在宁波这座城市的血脉里流淌已久。对于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宁波从未停下攀登。
竞技体育出成绩,是一场“马拉松”工程,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规划。从1990年开始,宁波从顶层设计连续3轮制定竞技体育十年规划,布局奥运重点项目,这次夺金的射击、举重、体操、游泳项目都位列其中,为竞技体育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从基层体育工作的实践来看,一个奥运冠军的培养最能体现‘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校长朱群说。
如果说奥运冠军是竞技体育巅峰,那么群众体育就是竞技体育的基石。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在宁波市全民健身中心举行。这是宁波体育部门举行的社区运动会,希望通过赛事下沉,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激发群众健身意识。“现在全市有上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运动会中,有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都直接参与各县(市、区)和乡镇运动队的组织和训练等工作。”宁波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崔立琼说,为了带动更多人参与科学健身,宁波积极开展“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十佳健身达人”的评选活动。
作为群众体育的支撑保障,这些年宁波积极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先后建成3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32个乡镇(街道)综合性健身场馆、325个村(社区)健身广场。而随着宁波奥体中心、绿轴体育公园、滨江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设施先后建成投用,为宁波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竞赛表演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场地设施。2020年,宁波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84.3万平方米。今年宁波又通过了《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为全民体育增加了保障。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也可以促进全民健身。从亚洲举重锦标赛到首届龙舟世界杯,近几年宁波每年举办各类国家级以上赛事50项以上。
随着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全面推进、多箭齐发,体育的体量越来越大,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成为必由之路。位于北仑的宁波国际赛道,整个项目9.5亿元投资,全由企业投入。赛车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单算经济效益,这笔投资20年都未必能收回成本。“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消费国,汽车运动潜力巨大。”
宁波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训,先后选出了30家宁波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训练基地。这次东京奥运会参加马术场地障碍赛的运动员张兴嘉就是社会办训的奉化天驿马术俱乐部的在训运动员。同样,街舞、高尔夫等社会办训项目也有运动员代表浙江队参加这次全运会。如今在宁波活跃着500多个体育社会组织,提升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热度,带动了体育项目俱乐部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承办体育赛事,让宁波体育运动得到了高速发展。宁波市体育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宁波体育人口占比为41.2%,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健身活动6000多场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波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离不开运动员、教练员的辛劳拼搏,离不开几代宁波体育人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宁波这块体育事业的热土。”宁波市体育局局长张霓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