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景宁县大均乡大均村,沿着大均古街漫步,村民刘小莲的“时遇”民宿就在不远处。几年前,听说家乡正在推进村庄景区建设,在外省开小卖部的刘小莲和丈夫一合计,决定回乡发展。如今,全村开出58家民宿,美丽经济年产值达1500万元,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就迎来8000多名游客。
景宁是浙江首批4A级景区城之一。2003年浙江全面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景宁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环境,打造全省“大花园”中的最美风情特色园,建成“魅力十寨”“五朵畲花”“清凉十寨”“乡愁十二村”等一批特色乡村。
村前溪水潺潺,村后青山如黛。“不一样的浙江农村”,源于浙江久久为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2011年起,浙江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开展特色精品村创建、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景致如画渐成浙江乡村的共有标识。
美丽风景转化的前提,是全省上下持续18年、不断迭代升级的全域环境整治。浙江抓环境整治的着力点,是3件看似不起眼,实际关系民生和村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小事”:垃圾、污水、厕所。
2003年开始,浙江按照每年2000个村、50万户左右的进度推进农村改厕,到2020年底,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9%,大多数农户家庭用上了抽水马桶;2020年,浙江又启动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目前,全省共有6.4万座农村公厕,平均每个村拥有3座标准化公厕。
云和县石塘镇滩下村便民服务中心楼后面,村民陈巧俊正在摆弄一个微景观:约15平方米的小土堆上种了景观松树,铺了草皮,还栽了粉蓝色花卉……“这儿原先是个垃圾堆,我们打算投入1万至2万元打造一片花境。”他说。
村村见景,移步换景。在滩下村,这样的微景观已经有4处。这些地块,此前曾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旱厕、猪圈或垃圾堆。如今,拆出的7100多平方米的空间,有的恢复为菜园,有的则遵循“微改造”理念,变成了转角新风景,原先的石头墙、夯土墙甚至牛栏都得以保留,改造用的则是老石板、鹅卵石、木栅栏等乡土材料。
“成本低、投入小、就地取材,以农村的东西改造农村,保留原来的肌理,这是微改造最大的特点和优势。”石塘镇党委副书记廖景涛说,你一砖我一瓦,乡村建设中,村民有了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接下去,滩下村将向3A景区村庄的目标冲刺。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全省上下把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截至2020年底,全省A级景区村达到10083个,其中3A级景区村1597个。在建设全域“大花园”理念的统领之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
农村面貌展现了乡村振兴的“颜值”,村民增收则是乡村振兴的“里子”。在嘉兴海盐,乡村旅游已成风尚。2020年,海盐制定《2020年美丽经济培育行动方案》,在乡村旅游营销策划、业态开发、品牌推广、景区托管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全县最早通上城乡公交的雪水港村,如今依托“绿野仙踪”乡旅品牌,成为县域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有机组成,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000多元提升至4.2万元。
从过去的“卖树木”“卖矿产”“卖劳力”,到现在的“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浙江千方百计打响生态牌、乡愁牌、田园牌、民俗牌,“经营”乡村,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千万工程”与农民增收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0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 1.96∶1,为全国各省区最低。全省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12万户,乡村休闲农业总产值442.7亿元,接待游客2.5亿人次。
2003年至今,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与时俱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格局,使得千万乡村“破茧成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浙江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目标,坚持标准化推进、精细化建管、数字化赋能、品牌化经营、人文化引领、均等化服务,实施全域共美、环境秀美、数智增美、产业壮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行动,建设具有“江南韵、乡愁味、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共同富”特点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